記者 / 朱軍 楊超 徐博
出身醫學世家,祖輩懸壺濟世;
幼承家學熏陶,精研口腔醫術。
心誠如鐵,一往無前。憑著對口腔衛生事業的一腔熱血,在口腔醫學這片廣袤無邊、郁郁蔥蔥的土地上,矢志不渝,成為牙科難題的 " 攻堅者 ",用無痛之術幫助無數患者重獲口腔健康。
從醫二十余載,張紅麗上守父輩德馨,以仁心仁術和女性特有的溫柔細膩,點亮口腔患者的 " 就醫路 ",也架起傳統與現代口腔醫學的橋梁。
2 月 21 日,記者見到鄭州新陽口腔醫院院長張紅麗。一襲白褂,眉眼含笑,氣質清雅如蘭,一舉一動透露著溫情和堅韌,是張紅麗給人的第一印象。
● 四代傳承 醫脈相續
" 醫者需以德為先,患者痛楚即我痛楚。" 這句家訓,自張紅麗的太爺爺起便刻入家族血脈。張紅麗家四代行醫,從太爺爺的中醫草藥 " 治百病 ",到爺爺的中西醫結合探索,再到父親投身現代口腔醫學,百年傳承中,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 " 以患者為本 " 的初心。
張紅麗的太爺爺作為家族第一代醫者,在當時醫療條件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憑借著對中醫的深刻理解和鉆研,運用中醫草藥為鄉親們治療疾病。那時候,鄉間缺醫少藥是常態,可太爺爺總能巧妙地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中草藥,往往能藥到病除。他走村串戶,為那些行動不便的患者送醫上門,在十里八鄉都頗受敬重。
張紅麗說,到了她爺爺這一代,在繼承太爺爺中醫技藝的基礎上,開始積極探索中西醫結合的道路。當時,西醫的一些理念和技術開始在國內傳播,爺爺敏銳地察覺到中西醫結合可能為疾病治療帶來新的突破。他努力學習西醫知識,將西醫的診斷方法與中醫的治療手段相結合。張紅麗回憶,他爺爺也是常背著藥箱走鄉串戶,治愈過無數瀕?;純?,成為鄉親們口中的 " 活菩薩 "。" 因為非常受當地老百姓的尊重,很多被救治的患兒都成為爺爺的干兒子,每到春節的時候都會來看望他。" 張紅麗說。
張紅麗的父親則是家族中勇敢擁抱現代口腔醫學的開拓者。上世紀 80 年代,國內口腔醫學正處于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父親毅然成為首批學習現代牙科技術的醫者。當時的學習條件十分艱苦,教學資源稀缺,但張紅麗的父親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努力掌握先進的牙科知識和技能。在學成歸來后,張紅麗的父親帶回先進的治療理念和設備,為當地的口腔醫療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張紅麗自幼便與牙科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的她,經常穿梭在診室之間,目睹過疼到打滾的患者,那痛苦的模樣讓她深感揪心;也見過鑲牙后喜極而泣的老人,那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作為醫者的價值。這些童年經歷,在她心中悄悄種下了 " 懸壺濟世 " 的種子。
● 守正創新 無痛先行
從腳蹬牙鉆到 3D 打印,張紅麗親歷了中國口腔技術的巨變。她深知,唯有將家傳匠心與現代科技融合,才能真正 " 讓患者不再懼醫 "。
" 傳統技藝如指南針,指明方向;現代技術如望遠鏡,洞察細微。" 為了給患者帶來更舒適的治療體驗,張紅麗遠赴北京和海外精研無痛技術。在學習過程中,她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虛心向專家請教,反復進行實踐操作。學成歸來后,她將無痛技術引入新陽口腔醫院,并不斷優化。
張紅麗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名廣州的神經內科醫生,因極度畏疼輾轉多地,四處尋找能讓自己安心治療的牙醫,最終慕名來到張紅麗的醫院。當體驗到張紅麗的無痛治療時,這位醫生驚嘆:" 打針竟如羽毛拂過!" 如今,在張紅麗的牙科醫院里,無痛治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 " 拿手絕活 "。
對于兒童患者,張紅麗深知他們對看牙往往存在恐懼心理,于是她獨創 " 趣味診療 " 法。她會用卡通口鏡引導孩子自查牙齒,讓孩子們在新奇和有趣的氛圍中逐漸放松心情。在治療過程中,她還會在治療間播放孩子們喜愛的動畫,舒緩他們的情緒。這種充滿愛心和創意的診療方式,不僅讓孩子們不再害怕看牙,還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愛護牙齒的種子。
在數字化診療方面,張紅麗積極引入先進設備,如激光治療、數字化掃描等。張紅麗說," 我的父親一直提醒我要不斷精進,不斷地出去學習,讓技術不斷地迭代,不斷地更新,只有這樣才能為患者帶來更好更安全的治療 "。
張紅麗舉例稱,在種植牙手術中,通過他們引進的數字化掃描和 3D 打印技術,醫生可以提前制作出與患者口腔結構完全匹配的種植導板,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在新陽口腔醫院,目前根管治療可當日完成,大大縮短了患者的就診時間和痛苦;隱形矯正精準至微米,滿足了患者對美觀和精準度的雙重需求,外地患者早來夕歸已成常態。
● 兼濟天下 厚德載物
" 醫者之心,不應局限于診室之內。" 張紅麗深刻理解基層百姓在口腔保健方面的意識匱乏,以及由此導致的口腔疾病給他們日常生活帶來的痛苦。鑒于此,她頻繁地帶領團隊跨越地域界限,深入商丘、新密等偏遠地區,尤其關注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這一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口腔疾病篩查服務。
在每一次的篩查活動中,張紅麗都展現出極大的耐心與細致,逐一為每位患者仔細檢查口腔狀況,同時,她還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盡地傳授口腔保健知識,幫助基層群眾提升自我保健能力。對于那些需要專業治療的患者,她則會根據個體情況,量身定制治療計劃,確保他們能夠得到最適合自己的醫療幫助。
不僅如此,在面向環衛工人的公益義診現場,張紅麗的身影同樣活躍。她不僅為環衛工人們檢查口腔健康狀況,還積極教授他們心肺復蘇等關鍵急救技能,提升環衛工的自救互救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張紅麗還將中醫 " 治未病 " 的古老智慧巧妙融入日常的口腔健康管理中,強調預防勝于治療的重要性。她相信,通過普及正確的口腔保健理念和實踐,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讓基層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實質性提升。" 基層百姓的口腔保健意識尚待加強,而我們每多付出一分努力,就能為他們減去一分病痛與不便。"
● 初心不改 笑顏永駐
雖為女性院長,張紅麗柔中帶剛。談及傳承,她笑道:" 女兒若愿接班,我求之不得。" 在她心中,傳承家族醫業不僅是技術的延續,更是醫德的傳承。如今,她每個月都會組織團隊研修學習,要求員工 " 技術要精,心更要暖 "。在她的帶領下,醫院的醫療團隊也在不斷成長,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翻看網絡上對張紅麗院長的評價,其中一條讓記者印象深刻:" 齒科江湖浩瀚,但定是業界翹楚方能仗劍天涯。張院長親切溫和,技術精湛,不愧聲名遠播,果真名不虛傳。" 這是一位曾深受智齒之痛的患者所贈。這位患者在今年春節時突然出現嚴重的智齒發炎疼痛問題,焦急萬分的她緊急向張紅麗求助。張紅麗院長得知情況后,毫不猶豫地放下手中的事情,帶著孩子來到醫院,加班加點為她治療。在她的精心治療下,患者的智齒疼痛迅速得到了緩解,最終得以康復。
行醫之道,在于 " 精 "" 誠 ",這背后有等待、有積淀、有真誠、有德愛,也有堅守。張紅麗在口腔醫學一線默默跋涉二十余載,始終保持著祖輩傳承下來的行醫本色,不忘初心,不斷前行,造福一方百姓,真正 " 讓每顆牙齒健康,讓每個笑容燦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