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蘇淮
格力的風頭又被董明珠搶了。
近日,格力發布公告稱,董明珠當選公司第十三屆董事會董事長;張偉當選總裁,經其提名,董事會聘任方祥建、劉華、李紹斌、胡余生、王凱為副總裁,聘任廖建雄為財務負責人,聘任章周虎為董事會秘書。
格力新一屆領導班子就此出爐。
這份名單,雖無 " 驚喜 ",卻有 " 意外 "。從當選名單來看,對于董明珠連任董事長一職,外界并不覺得意外,畢竟在數月前格力已官宣格力專賣店更名為 " 董明珠健康家 ",透露出與鐵娘子深度捆綁之意。
意外的是,昔日董事長與總裁一肩挑的董明珠,這回放下總裁,由張偉接棒。這本應是格力傳遞給外界的一個極好的信號,畢竟傳了多年的格力 " 接班人 ",總算是浮出水面了。
結果,董明珠的一句 " 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內高校里培養自己的人才 " 、" 海歸派里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又讓外界徹底炸鍋。
針對上述言論,各大媒體相繼發聲譴責,知名媒體人胡錫進更發文稱,董明珠應當就其針對海歸群體所說的越線言論做出道歉。
在國內頭部家電品牌忙著布局全球市場,以及格力本身也在謀求多元化發展之際,董明珠的這番話,無疑把 " 海歸 " 流向格力的路徹底堵死。
事實上,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原本就是舶來品,許多國產品牌也屬于 " 后來者 "。董明珠對待外來人才的態度,不免讓人懷疑,僅靠國內高校培養出來的 " 自己人 ",就能挑起全球化市場激變下的大梁?
在格力的人才體系中,海歸群體處于明顯的邊緣位置。
有報道披露,格力的工程師團隊中,海歸占比不足 0.5%。源媒匯就海歸占比、極少用海歸等情況,向格力方面發去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作為一家技術型驅動企業,格力最引以為豪的便是 " 自主研發 "、" 自主制造 ",甚至在歷年的財報中,公司多番強調 " 研發費用不設上限 "。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年末,格力研發人員為 15282 人,研發投入金額 70.06 億元。反觀同行美的集團(下稱 " 美的 ")和海爾智家(下稱 " 海爾 "),同期研發人員分別為 23242 人、23889 人,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 145.83 億元、108.21 億元。
可見,不管是從研發人數、投入金額還是學歷方面來看,同期格力均遠遜于美的和海爾。
從海歸情況來看,wind 數據顯示,2023 年美的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員工,占比為 8.2%;另外,像 TCL、長虹、蘇泊爾、創維等家電企業,雖然沒有大規模公開高管海歸占比的詳細數據,但從企業國際化進程和業務布局能看出,它們對海歸人才持較為開放的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wind 數據顯示,家電行業平均海外留學人員占比預估區間為 7%-12%,中高管理層留學背景比例約 25%-35%。換言之,若按董明珠的 " 間諜 " 言論,業內超 1/3 的中高層都得被擼下。
在人才戰略上態度更加開放的家電企業,海外營收占比也獲得持續上升。
Wind 數據顯示,2023 年,美的、海爾海外營收同比均獲得上漲,分別達到 1509.06 億元、1356.78 億元,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 40.56%、51.9%。反觀同期的格力,海外營收雖同比也有所上漲達到 249.04 億元,占總營收比例卻僅為 12.21% 。
在國內家電市場相對飽和以及高度內卷的背景下,格力在海外市場的弱勢表現,雖無法直接證明是否與董明珠的用人政策,尤其是對海歸的態度有關,但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讓格力的發展有所滯后。
起碼從業績上來看,過去 5 年,格力可謂是 " 原地踏步 "。2018 年公司首度沖上 2000 億元總營收大關、并在 2019 年達到階段性巔峰后,又迅速遭遇下滑,一直到 2023 年才恢復至 2019 年的水平。
比起格力的裹足不前,另外兩家家電巨頭的營收飛速增長。
Wind 數據顯示,2018 年至 2023 年,美的的營收從 2596.65 億元增至 3720.37 億元,5 年增長 1123.72 億元;海爾則從 1833.17 億元增至 2614.28 億元,5 年增長 781.11 億元。
董明珠對海歸人才的 " 排斥 ",或許主要源于兩個方面:
一,對企業核心技術安全的擔憂。
格力擁有 45 項 " 國際領先 " 技術。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末,公司累計申請專利 121,431 項,其中發明專利 65,584 項;專利權及其他無形資產賬面原值為 35.76 億元。
或許在董明珠心中,核心技術一旦被竊取,格力將失去立身之本。在這種強烈的安全意識下,她將海歸群體與間諜風險聯系起來,盡管這種聯系缺乏普遍事實依據,卻反映出她對本土人才在技術保密方面的信任。
二,對員工 " 忠誠 " 的極度苛求。
在董明珠看來,本土培養的人才更能扎根企業,踏踏實實地為格力的發展貢獻力量。例如,在 2024 年年底因退休而卸任的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譚建明,便是從車間流水線一路成長為技術骨干,帶領團隊研發出打破外企壟斷的工業機器人,成為格力 " 土生土長 " 人才的標桿。
可見,對本土人才任用背后,藏著董明珠對人才 " 忠誠度 " 的極致渴求。
只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種相對保守的人才觀,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前所述,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格力的海外市場營收占比。
過度依賴國內市場的格力,在海外市場拓展上步伐緩慢。在國際市場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消費習慣、市場規則差異巨大,海歸人才所具備的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對國際市場的了解,是企業打開海外市場大門的重要鑰匙。
格力 " 婉拒 " 海歸人才,使得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缺乏熟悉當地情況的人,難以制定精準的市場策略,從而限制了海外業務的發展。
董明珠 " 不用海歸 ",不僅僅是格力一家企業的人才戰略問題,更引發了整個家電行業對人才多元化的反思。在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家電行業正朝著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方向發展,企業面臨著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國際競爭等多重挑戰,單一的人才結構,顯然無法滿足企業全方位發展的需求。
格力作為家電巨頭之一,其人才戰略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董明珠的言論,為格力的人才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行業開始重新審視人才多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平衡。
對此,有多年制造業從業經驗的三刃(化名)對源媒匯表示:" 如果董明珠真的這么想,這么不符合邏輯的話都能說出來,并以為真,那說明董大姐的認知能力出現了問題,建議退休;如果她并不這么想,但還故意這么說,那說明她背后有一個更大的目的。這個目的只能猜測了,例如故意說一些極端的話來增加企業曝光度,或者為了一些其他目的,降低海歸們進入格力的預期。"
對于格力而言,如何在堅持本土人才培養優勢的同時,合理引入國際化人才,優化人才結構,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拓展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而對于整個家電行業來說,這一事件也是一個警示,是一次重新思考人才戰略的契機。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