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搜含「東」量較高:「京東外賣入駐」、「京東外賣大額券」、「劉強東親自送外賣」、「劉強東希望未來京東全職送外賣員超 100 萬人」、「劉強東和外賣騎手吃火鍋」等一波「劉強東」個人標簽強關聯的詞條,鋪天蓋地,產生的傳播效果遠遠超過傳統廣告。
從現象上來看,這是一次品牌營銷策略的成功落地。而回歸本質,這是京東為爭奪市場客戶資源,推進的企業家 IP 塑造,建立人際信任的品牌營銷手段。究其背后,1 號還看到了京東希望借助這場品牌的營銷,以 ESG 品牌營銷多個維度的可視化,對京東品牌,甚至對整個外賣、極速達行業進行一次重塑。那么京東外賣的多項品牌營銷舉措可行性如何?市場持續性的口碑與商業反饋又如何?
京東在外賣業務上的布局構想,已經很久了:
2022 年 6 月,時任京東零售 CEO 辛利軍就曾表示「京東開始考慮進軍外賣業務」。
而實打實的連招在 2024 年得到觸發,距離布局構想過去了兩年,其中原因既是京東在業務布局上的積累,也是此時京東不得不發起的「進攻」:京東零售業務市場遭擠占,亟需利用新的板塊扳回用戶流量。
2024 年 5 月,達達集團業務逐步融入京東生態,京東配送鏈借此整合升級為「京東秒送」,京東 APP 上線「秒送」類目,并首次設置「外賣」入口,可以看到京東進軍外賣業務初現端倪。
9 月,京東從沃爾瑪手中購入達達集團 9.3% 股權,持股比例上升至 63%。時隔 4 個月,2025 年 1 月,京東宣布計劃私有化達達集團,屆時,物流成為了京東的一道護城河,為開拓外賣板塊進一步準備。
在完成初步布局后,京東馬不停蹄的持續連招,則是繼續開啟一場軌跡清晰的品牌營銷流變——從市場導向的品牌營銷,到企業家入局的關系型營銷。
以市場現狀為導向,京東外賣的入局,對于外賣行業原本「雙龍頭」的局面而言,無疑是攪動風云的。
作為后來者,勢必要先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品牌營銷站穩腳跟。從供應端來看,京東外賣已覆蓋全國 142 個城市,入駐的品質堂食餐廳門店數超過 45 萬家;從配送鏈來看,京東計劃在 2025 年二季度新增至少 5 萬名全職騎手;從市場端來看,京東外賣上線 40 天,日訂單量突破 100 萬。
自 2 月正式入局,京東外賣結合市場情況從三端入手,通過一系列動作,完成了初步的品牌塑造。
而在此之外,京東外賣備受熱議的話題,來自于企業家創始人的入局,建立關系型品牌營銷。
雖然這被嘲諷為一場作秀,但品牌效應也不可忽視地產生了——撇開相對低端的「口水攻防」不談,劉強東「十年前送快遞,十年后送外賣」玩的都是與客戶的長期忠誠度建立。
首先是背書。4 月 21 日,「劉強東親自送外賣」的熱搜先后登上多個社交媒體熱搜,網友曬出「東哥為我送外賣」的筆記,稱接到了東哥送的第一單外賣,還配上了「千億總裁服務照」。晚些時候,「劉強東請外賣騎手吃火鍋」的視頻照片在網絡曝光,他和外賣騎手們圍坐,聊著「兄弟們」。
企業家營銷區別于其他代言人,企業家作為品牌關系網中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一環,成為利益相關方的兜底圓心。企業家 IP 通過人格化敘事,構建人與人的情感連接,盡可能為用戶信任做背書。
其次是省錢。通過「千億總裁送外賣」的反差感,制造了極高的話題性,京東外賣日單量在事件曝光后迅速突破 500 萬。而劉強東擅長使用的「好兄弟」敘事法,也屢試不爽為他吸引了大量關注:
京東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
所有成功都離不開兄弟們的努力支持。
我一直在思考應該為兄弟們做點什么。
我不會躺平,我希望兄弟們絕不躺平。
凡是長期業績不好、從來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從 2018 年,劉強東便不斷輸出「兄弟定義」,他傳遞出的企業家標簽是帶有濃厚的傳統倫理色彩,品牌敘事手段是帶有明確道德感的,京東員工們不僅有勞動報酬的激勵,還擁有了這種「省錢」的情感激勵。
再次是強化。品牌創始人的個人形象與品牌之間的聯系得到強化,但企業家 IP 的本質是將個人聲譽與品牌進行深度綁定,這也意味著風險與機遇并存。
正如雷軍通過個人 IP 為小米品牌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信任背書,但當小米 SU7 遭遇重大社會負面事件時,追隨雷總的粉絲信任度在一瞬間分崩離析,人設真實性與商業目的性的難以平衡,「虛假」和「演繹」也波及品牌本身。
而京東在企業家 IP 的關系型營銷之后,再出連招,多走一步,也使得品牌營銷的影響從單一品牌輻射至行業整體。
經由企業家 IP 塑造的過程,京東又多走一步,進行了社會營銷層面的實踐。兩者相互借力,互生共進。
必須承認,京東做外賣的根本意圖并非單純的業務擴張,而是對零售業務以及本地生活服務生態的資源把控,所以它展現的更多是「以攻為守」。借由外賣服務,構建更完整的從商品到服務的消費生態。
從 ESG 品牌營銷的 S(社會)維度來看,京東外賣的社會營銷推動了外賣員在勞動者權益保障上的完善。
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包括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在內的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達 8400 萬人。然而,在人力成本、非傳統的勞動關系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保覆蓋率明顯低于傳統就業崗位。
京東外賣以「0 傭金」政策吸引優質商家入駐,同時僅允許擁有線下堂食門店的餐飲品牌進駐,過濾「幽靈廚房」等低質商家,通過嚴格的商家審核機制,從源頭解決食安隱患。這一「品質化」的路線力求推動餐飲行業的良性競爭。
從 ESG 品牌營銷的 G(治理)維度來看,京東外賣展現出了京東品牌的生態協同。
創始人、一把手劉強東親赴一線參與外賣配送,對外彰顯京東管理層對于外賣業務的高度重視,這為該戰略最大程度擁有社會信任和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京東對于平臺與團隊治理合規化運營的舉措,也為外賣,乃至零售等行業的治理模式提供范本,對于推動監管框架的完善起到作用。
京東發布的《致全體外賣騎手兄弟們的公開信》,矛頭直指「強迫騎手二選一」的平臺, 這一舉動表面上是對美團、餓了么等頭部平臺的直接挑戰,而從現實反應來看,也直接引起了競爭平臺的反擊。
不可否認,京東外賣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全職外賣員必須跑夠十小時、非全職簽約員工游離于福利之外、入駐商家實際仍是魚龍混雜,「0 傭金」一年后的商家何去何從等仍是隱憂。處于起步布局階段的京東外賣,面向未來,如何持續打通從 ESG 品牌營銷到客觀商業反饋的閉環,如何陸續解決市場開拓中實際產生的問題,將成為京東外賣是否能夠構建完整生態的關鍵點。
1 號結語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 · 德魯克的研究表示:社會問題可以視為商業機會。這意味著商業和公益責任可以在社會需求中找到共性,企業可以通過解決社會問題來創造新的市場和商業價值,同時也能為社會帶來積極的改變——這也是 ESG 品牌營銷的奧義所在。
這是京東外賣在一定層面上所展示出來的 ESG 品牌營銷手段,它如靜水投石,打破外賣行業僵局的同時,也觸發行業改變:重構抽傭規則、保障騎手權益等。但品牌營銷終究逃不過商業與流量的本質,京東外賣與美團、餓了么的競爭本質上是存量市場的爭奪,利益的多寡將最終決定平臺與用戶的關系親疏。
而當京東外賣以破局者,抑或「攪局者」的身份闖進戰場,它能做的唯有保持可持續的良性循環,方能在資本的爭斗中留存足夠的生命力,也才有機會真正達成商業價值閉環的最終目的。
其中,ESG 品牌營銷作為破局之法,與傳統營銷手段、企業家 IP 有機融合,將開辟出商業反饋的蹊徑,讓資本曾經不愿涉足的「深水區域」,有被探索的機會,更給予行業向善改變的可能。
參考資料:
《站在「大氣層」俯視行業,京東外賣經得起考驗嗎?》
https://mp.weixin.qq.com/s/hlh27CcQqUE6FdgLkrUkNw
《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 8400 萬人》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27/content_5748417.htm
《主編淺度》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