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9 日中午,遼寧遼陽市白塔區一家名為 " 三里廚娘 " 的飯店突發火災,短短一個多小時內,22 條生命被吞噬,僅 3 人幸存。
火災發生于 12 時 25 分,起火點位于飯店地下一層冷庫。因違規施工導致電氣線路短路,火星引燃堆放的聚氨酯保溫材料,火勢在 3 分鐘內突破防火分隔,沿油煙管道竄至一樓廚房和二樓包廂。此時正值午餐高峰,二樓 16 名顧客、4 名服務員和 2 名后廚人員尚在用餐。
致命的是,這座二層建筑的逃生通道僅有一個寬 4 米的樓梯(國家標準為 6 米),且被燃燒倒塌的桌椅堵塞,此外,二樓所有外窗均被廣告牌鐵架和防盜網封死。目擊者稱,濃煙升騰時,有人試圖用椅子砸窗逃生,但厚度達 5 毫米的防盜網紋絲不動。消防員抵達后,破拆這些鋼制障礙物耗時近 30 分鐘——這遠超火場逃生的 " 黃金 5 分鐘 "。
煙霧的致命性在此次事故中尤為凸顯。燃燒的聚氨酯材料釋放出氰化氫、一氧化碳等劇毒氣體,濃煙溫度超過 300 ℃,能在 15 秒內致人昏迷。尸檢報告顯示,22 名遇難者中,19 人因吸入過量有毒氣體窒息死亡,僅 3 人死于燒傷。這印證了消防領域的一個鐵律:火場中的死亡,80% 源于煙霧而非明火。
事故后調查發現:這家飯店自 2016 年開業以來,累計被查出 7 次消防違規,包括消防通道堵塞、電氣線路私拉亂接、未安裝自動噴淋系統等,但每次均以繳納 " 管理費 " 給物業公司后繼續營業。其營業執照早在 2023 年就已過期,卻仍在無證狀態下經營兩年。
這種 " 以罰代管 " 的模式并非個案。遼陽市 2000 余家老舊飯店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類似隱患:外窗封堵、防火分隔失效、消防栓無水壓成為普遍現象。更觸目驚心的是,涉事建筑所在的回遷樓項目,消防驗收材料存在造假嫌疑——本應 4 小時耐火極限的承重墻,實際采用普通磚混結構,導致火災發生后 20 分鐘即發生局部坍塌。
監管鏈條的斷裂同樣體現在日常管理中。該飯店員工從未接受過消防培訓,火災發生時,廚師試圖用滅火器撲救失敗后,竟未及時啟動應急廣播系統。而本該每月巡查的社區消防站,最后一次檢查記錄停留在 2024 年 6 月——整整 10 個月的空窗期,讓隱患最終釀成慘劇。
消防部門的響應速度并不遲緩。12 時 28 分接警,12 時 35 分首批消防車抵達,但現場狀況讓專業救援力量也束手無策——
首先是水源短缺,建筑周邊消防栓水壓不足,消防車不得不往返 2 公里外的河道取水,延誤初期控火時機。
其次是建筑結構坍塌嚴重,違規加裝的鋼結構頂棚在高溫下扭曲變形,形成封閉空間,火場溫度驟升至 800 ℃。熱成像儀顯示,二樓包廂區域在起火后 18 分鐘已變成 " 熔爐 "。
潛在的次生風險也不容小覷,飯店違規存放的 12 個液化氣罐中,有 3 個發生泄漏,迫使救援人員先處理爆炸隱患。
這些困境暴露出中國老舊城區消防體系的深層矛盾:1990 年代建造的回遷樓普遍存在消防設計缺陷,但改造資金缺口巨大。以遼陽市為例,2024 年消防設施改造預算僅覆蓋 3% 的危舊建筑。
幸存者小王(化名)的證詞顯示:火災初期,多數人并未意識到危險。作為后廚幫工,他回憶道:" 第一股黑煙冒出來時,領班還說‘小問題,大家繼續上菜’。" 這種 " 小火可控 " 的僥幸心理,延誤了最佳逃生時機。
行為學研究表明,火災中人群存在顯著的 " 從眾效應 "。監控畫面顯示,當一樓顧客開始逃離時,二樓部分食客仍在觀望,誤判為 " 演習 " 或 " 小事故 "。而密閉空間內的恐慌情緒會引發非理性行為——有遇難者遺體集中在距離出口 10 米范圍內,顯示逃生過程中可能發生了踩踏。
此次事故與 2023 年寧夏銀川燒烤店燃氣爆炸(31 人死亡)存在諸多共性:
1、隱患疊加
銀川事故涉事店鋪同樣存在違規改造、通道堵塞、員工培訓缺失等問題。
2、監管失效
兩地涉事企業均通過 " 特殊渠道 " 規避整改,暴露基層執法中的尋租空間。
3、技術滯后
未安裝價值僅 500 元的燃氣泄漏自動切斷裝置,反映出中小商戶安全投入的集體漠視。
回望遼陽飯店的殘垣斷壁,22 條逝去的生命不僅是數字,更是無數個家庭的血淚。當防盜網淪為 " 奪命網 ",當消防栓變成擺設,我們需要認識到:真正的安全,不在于事后的英勇救援,而在于事前的系統防護。唯有將每一條規范落實為鋼印般的制度,才能讓煙火人間不再與火魔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