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
編譯 | 王涵
編輯 | 漠影
蘋果今年要搞大動作!
智東西 5 月 6 日消息,據外媒 The Information 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或將在今年 9 月推出一款厚度約為 5.5 毫米的超薄 iPhone,隨后在 2026 年推出折疊屏手機。
此外,蘋果還計劃在明年改變新品的發布時間,高端機繼續秋季秀肌肉,但更便宜的標準版要挪到次年春天 " 錯峰出道 "。
庫克這波操作究竟是 " 憋大招 " 還是 " 玩心跳 "?
一、蘋果史上最薄手機:厚度僅 5.5mm,無法插入實體 SIM 卡
與此前流出的對 iPhone 17 的爆料相一致,此款超薄 iPhone 預計厚度只有 5.5mm(毫米)。該產品若能問世,將是蘋果有史以來發布的最薄手機。
超薄 iPhone 爆料圖 1
但 "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追求超薄機型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其功能與性能上有所妥協。據消息人士透露,超薄 iPhone 將只配備 1 個揚聲器和 1 個攝像頭,而不是 2 個揚聲器 +3 個攝像頭的常規組合。
除此之外,知情人士爆料其電池續航時間也將縮短。內部測試顯示,超薄機型的電池續航時間不及舊款 iPhone。能夠在一天內不充電使用這款超薄手機的用戶比例將在 60% 至 70% 之間,而其他機型的這一比例在 80% 至 90% 之間。知情人士還透露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蘋果正在開發一款專為超薄機型設計的、包含電池組的手機殼。
超薄 iPhone 爆料圖 2
由于近年蘋果 iPhone 產品的迭代僅有小幅升級,用戶換機意愿持續低迷。蘋果 " 押寶 " 該款超薄手機有望重振 iPhone 銷量增長并加速用戶換機周期,畢竟 iPhone 的銷售額占蘋果總營收的一半還多。
變革意味著機遇,但也同時伴隨風險。為了追求超薄,該機型沒有留出實體 SIM 卡的空間,而中國法規尚未批準銷售搭載 e-SIM 的智能手機。這一限制或將影響超薄 iPhone 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表現。
此外,知情人士還說,由于這是一款全新的產品,沒有歷史需求可供參考,所以在 9 月開始預售之前,蘋果無法預判制造商正在搭建的生產線能否滿足需求,甚至難以判斷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
另有兩位知情人士稱,基于上述原因,為該機型預留產能的制造商正在評估:若超薄機型市場表現不佳,他們能否迅速將生產線轉向其他型號的生產。蘋果在亞洲的制造合作伙伴僅能分配給超薄機型約 10% 的產能,其余大部分產能將保留給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這兩款機型將分別占總產量的 25% 和 40% 左右,剩余產能將留給標準版 iPhone 17。蘋果發言人對此拒絕置評。
二、iPhone 18 系列取消膠囊型切口:前置改為開孔式,為屏下攝像頭過渡
超薄 iPhone 的發布將標志著蘋果 iPhone 規劃更大轉變的開始。除了超薄機型外,爆料還透露了 iPhone 18 系列的更多變動。據悉,iPhone 18 系列將包括超薄 iPhone、Pro 和 Pro Max 的迭代版本,以及新的折疊式 iPhone。
知情人士透露,iPhone 18 Pro 和 iPhone 18 Pro Max 的前置攝像頭將為開孔式,僅在左上角開一個小孔。這一設計將成為至少一款 2027 年 iPhone 機型的前瞻性方案。該機型將把前置攝像頭集成至屏幕下方,做到屏下前置攝像頭,告別膠囊型切口,實現真正的全面屏。這一創新將恰逢初代 iPhone 發布 20 周年紀念。
據智東西此前報道,蘋果有望計劃明年發布首款折疊屏 iPhone。一位參與制造的人士表示,這款書本式折疊設備的展開時內屏對角線尺寸略小于 8 英寸,閉合時外屏對角線尺寸略小于 5.7 英寸。
iPhone 折疊屏手機假想圖
三、提振銷量,優化產能,蘋果調整新品發布窗口期
三位參與 iPhone 供應鏈的人士稱,在 2026 年,蘋果還計劃將 iPhone 的不同機型錯峰發布,即在當年秋季發布更高端、更昂貴的 Pro 機型,標準版 iPhone 和更加經濟實惠的機型,即 iPhone 18 和更經濟實惠的 iPhone 16e 的后續機型,推遲到次年春季發布。
其實在此之前,蘋果通常也會在春季推出其入門級智能手機 SE 系列,只不過該系列機型更新周期較長,往往每隔數年才會迭代一次。例如,今年 2 月,蘋果發布了 iPhone SE 的后續機型 iPhone 16e。消息人士稱,發布更高端的 iPhone 的 5-6 個月后,再發布下一代基礎版可能會提振銷量。市場分析公司 Asymco 創始人 Horace Dediu 也曾提到:" 提前推出高端機型,稍后發布低端機型,可能會讓早期采用者先購買更昂貴的機型。"
此番調整,還可能讓蘋果在提升多款機型產能時更加游刃有余。通過分階段發布產品,蘋果可以避免同時調動大量制造人力和設備,從而優化生產資源的配置。據曾在蘋果供應鏈工作的人士透露,為保證秋季新品發布前儲備充足庫存,新 iPhone 通常在夏天就啟動量產。由于假日購物季的訂單高峰通常集中在冬季前,生產需求會在此期間達到峰值。而到了次年 1 月,隨著訂單量逐漸回落,蘋果的制造合作伙伴往往難以全年維持同等規模的工人數量和設備運轉效率。
結語:蘋果的 " 創新突圍 " 能否平衡創新與耐用性?
此次爆料中,有兩個創新點較為引人注意,即超薄機身與屏下前置攝像頭。
超薄 iPhone 纖薄至 5.5 毫米的機身設計,不禁讓人聯想到 iPad Air 系列曾因追求極致輕薄而付出的 " 代價 "。作為蘋果首款采用全金屬一體化機身且厚度驟減至 6.1 毫米的平板電腦,初代 iPad Air 雖以 " 全球最薄平板 " 的稱號驚艷市場,卻因機身剛性不足導致用戶在日常使用中頻繁遭遇 " 折彎門 " 事件:僅需單手握持或輕微施壓,機身便可能出現不可逆的彎曲變形,甚至有用戶反饋將其放入背包后因擠壓而永久變形。
而智能手機使用場景遠比平板復雜,頻繁單手操作、褲袋擠壓、跌落沖擊的風險大大增加。能否在纖薄與耐用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這款新機面臨的最大挑戰。
此外,進入全面屏時代后,智能手機廠商們為了追求更高的屏占比,開始研究前置攝像頭的擺放位置以及形態變化,比如劉海屏、水滴屏、物理升降式結構的前置攝像頭等,屏下前置攝像頭也應運而生。
蘋果雖非首家嘗試將傳感器與攝像頭集成于顯示屏下方的智能手機廠商,但就目前已經應用該技術的國內手機產品來看,其技術效果尚未達到理想狀態。用戶用肉眼仍能直接看到前置攝像頭,并未能做到完全隱形,且自拍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折損。
蘋果的屏下前置攝像頭若能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實現 " 真 · 全面屏 " 與影像質量的雙重突破,或將再次掀起智能手機的技術創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