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新能源品牌逐漸崛起后,國內的汽車供應鏈體系也正在打造一張新名片,與整車廠共享 2025 上海車展的聚光燈。
上海作為汽車產業重鎮華東地區的核心樞紐,擁有汽車供應鏈產業集群優勢,無疑為此次參展的供應企業們提供了天然的流量。
從參展規模來看,2025 年上海車展啟用了 13 個展館,其中汽車科技及供應鏈企業占據 4 個展館,展區面積約為 10 萬平方米,占據了今年整個展會面積的近 1/3。與整車企業較大規模的布展不同,零部件和科技企業的展位較小,一個展館涵蓋的參展品牌數量遠超車企。雷峰網《新智駕》了解到,此次上海車展零部件企業的展出數量幾乎是整車品牌的 6 倍,刷新往屆車展記錄。
從官方披露的展位圖來看,由汽車科技與供應鏈企業匯聚而成的這四個展館,幾乎涵蓋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所有環節,包括從上游的核心原材料和關鍵元器件,到中游的電池、電機、電控系統,以及智能網聯、自動駕駛、車載 AI 等智能化方案。
同時,從展館布局安排來看,供應商地位的悄然上移也有了具象表達。整車館內供應商從 2021 年的 7 家暴增至 2025 年的 23 家,其中,地平線和億緯鋰能與小鵬汽車隔道相望,比亞迪與星星充電、Momenta 一廊之隔,小米汽車與寧德時代毗鄰而立,甚至此次車展還單獨規劃了一個 " 中國芯展區 " 展臺,集中展示多家國產汽車芯片的最新成果。
參展的地平線工作人員告訴雷峰網 " 主辦方這樣安排,應該是希望能觸發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聯動效應 "。
供應商們轉向更主動的角色
上海車展供應鏈受重視程度提升,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在地理位置上,上海所處的華東地區作為國內汽車產業的重要板塊,累計有 40 余家整車企業,數百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如寧德時代、濰柴動力、匯川技術、贛鋒鋰業等。2024 年汽車產業產值已突破萬億元,擁有獨特的汽車產業鏈的資源優勢。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就曾在微博發布稱 " 上海超級工廠 95% 以上的零部件都來自本土的供應商 "。
隨著汽車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華為、地平線、寧德時代等中國本土供應商品牌不斷崛起,市場對于相關零部件的感知也越來越強,使用哪家的零部件已經逐漸成為眾多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指標。
嚴格來說,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時間不過數十年,與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同頻進退,國內供應鏈體系的供應商們正在從被動變得更主動。
過去,供應商們更聚焦做好 B 端生意,車企有需求,供應商們就為其供貨,在供應商與車企之間的關系中,供應商往往是相對被動的一方。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這樣的關系已經在激烈的車市競爭中不知不覺有所轉變。
作為一家為汽車行業提供先進的熱管理和管路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邦迪汽車系統首席技術官 Johannes Helmich 告訴告訴《新智駕》:" 相比其他市場,中國市場更加強調速度,通常情況下,在其他市場,一般是接到客戶的項目需求,再進行相應的研發,但中國市場不同,供應商需要主動把技術和產品帶到客戶面前,告訴他們未來的技術趨勢是什么,以及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哪些技術支持。
" 在客戶找到我們之前先開發出相應的產品,才有機會搶占市場先機,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非常熟悉市場和技術趨勢。"Johannes Helmich 補充到。
關于如何獲得先發優勢,國內本土的高精度定位領域供應商——導遠科技告訴《新智駕》,當前市場下技術、產品、產能、工程能力等實力均要過硬,更考驗供應商的綜合實力。
據了解,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導遠科技已交付超 300 萬套定位系統,其高精度定位方案已在 30 多家主機廠的 100 多個車型中量產交付或收獲定點。
據《新智駕》了解到,本屆上海車展中,導遠科技產品搭載車型覆蓋超過 20 家車企品牌、30 余款主流車型,是展會上多家車企智駕方案的核心標配。例如,比亞迪天神之眼 ABC 三套方案均為導遠科技供應,以及理想 L 系列、零跑 B10 和 C16、極氪 007 等多款年度熱門車型的高精度定位部件均采用導遠科技產品。
" 導遠科技在行業中扎根比較早,依靠技術優勢積累了不少訂單,作為供應商來說,大量的訂單經驗也意味著能更容易感知客戶的需求和行業變化,擁有產量保障為客戶提供相應的產品。" 導遠科技解決方案副總裁 Jackie Yuan 介紹。
基于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導遠科技的產品涵蓋從小到達的形態,主要包括 MEMS 運動測量芯片、IMU 模組、GNSS 模組、P-Box 總成,以「芯片 - 多模組 - 總成」的完整產品鏈路,適應主機廠的多類需求。
據《新智駕》了解到,展會期間,多家供應商推出新一代產品或技術,爭取市場機會,路徑可大致分為縱向和橫向的業務準備。
縱向體現為企業在汽車業務上的提前布局。例如,寧德時代加大對 " 換電 " 新業務的宣發力度,發布 10 款巧克力換電新車型、鈉電技術首次搭載巧克力車型,布局兩種補能方式,無論后續市場對充換電方式的需求如何變化,都能最快做出響應。
舜宇光學正在基于自家光學技術研發一個產品用于監測底盤的情況,監測底盤安全。據展會員工向《新智駕》介紹,雖然該產品目前還處于未上車量產階段,但在當前 " 安全 " 問題的風口浪尖上,這樣的產品規劃將有利于其作為供應商能在需求到來之時搶占首發優勢。
邦迪汽車系統此次參展也帶來了其針對中國市場需求主動打磨的產品——輕量化的塑料高壓電池包外殼," 這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進行設計的產品,能夠滿足動力電池對高效率、輕量化的需求,并且在中國進行生產制造,更具成本效益。"
橫向布局,即為供應商們進入更多行業尋找機會。例如,導遠科技的 IMU 模組已經批量供貨多家機器人企業。據其首席品牌官張海洲介紹,導遠科技早已在汽車、機器人、船舶、工程機械、農機、割草機、低空經濟、風力發電等多領域發展業務," 凡需實現自動移動,導遠皆可為其定位、測姿 "。
欣旺達在快速跟進兆瓦閃充以及布局低空飛行等板塊業務," 雖然現在飛行車類的產品還沒有能普及,但現在布局可以保證到時不至于抓瞎 "。
地平線由硬件業務轉向軟硬一體," 在芯片硬件基本盤逐漸跑穩后,我們開始發力更偏軟件型的解決方案,軟硬一體的業務擴展,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客戶,對我們來說會有更多發展空間 "。
不論縱橫向,供應商們的目的很明確,他們想要比車企更快的拿出市場需要的技術,他們的觸須也由此延伸至車企需求曲線的前端,從 " 服務 " 轉變成為更主動的 " 賦能 "。
2 淘汰賽,供應鏈企業如何跟上
車展期間,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告訴《新智駕》,其認為,未來的 3-5 年,市場格局或會有明顯變化,過去的電動化時代,合資車企船大難掉頭,但經過幾年的調整后,或許會在不久后帶來更激烈的競爭格局。此前,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也曾公開預判稱,三年之內淘汰賽將結束,"2025 年到 2027 年將是三年淘汰賽 "。
而去年,新勢力小米汽車入局,并在較快的時間內實現量產,相較于更早期的新勢力,小米汽車顯然少走了很多彎路。在 3 月 29 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雷軍也曾感慨道,小米造車并不晚,剛剛好趕上了中國汽車工業完成躍遷的好時機,電動化技術和供應鏈體系都已十分完善,為產業后來者鋪就了高速公路。
從供應鏈視角來看,這也意味著汽車供應鏈的體系基本已經穩健,供應鏈快速增長窗口已過。
一業內人士曾告訴《新智駕》,作為國內較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寧波拓普集團的迅速上升,源于早期與特斯拉合作后的深度綁定。隨后幾年,拓普新增與國內多家車企的合作,但總營收的不斷增長依然主要依靠早期綁定的特斯拉。多數車企與早期合作的供應商已經形成深度綁定關系,同類型的新供應商已經很難再分到與早期供應商一樣的訂單。
對供應鏈企業來說「窗口期走了,淘汰賽來了」,供應商們必須思考,如何在接下來的競爭中不掉隊。
老牌供應商守住「技術與規?!箖瀯?/b>
邦迪首席技術官 Johannes Helmich 表示," 激烈的市場競爭意味著你需要快速推出下一代技術,這樣你就不會是一個技術的 " 追隨者 ",而是成為技術的 " 引領者。" 邦迪汽車系統進入中國已經四十年 , 經歷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的過渡。目前不管是針對傳統燃油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還是純電動汽車,邦迪都有對對應的產品組合,能夠靈活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Johannes Helmich 認為,能夠順利跟隨產業轉型,邦迪在技術方面的專利起了很大的兜底作用。
在技術比拼之外,供應商企業的工程化及規模化能力也已經成為車企評判是否與該供應商合作的重要指標。供應商的產量越高,產品可靠性更高、成本更可控。
作為數十家車企在定位系統的核心供應商,導遠科技需要完成更大量級的生產任務,有業內知情人曾向《新智駕》透露,導遠科技近期已完成新一輪擴產,年產能已達每年 600 萬套定位產品。
新生供應商搶占新賽道
技術、成本、產能等優勢已經逐漸成為產業鏈每一家頭部供應商們的護城河,而對沒有舊有優勢的新供應商企業而言,他們的突圍路徑需要更多巧勁。
以光羿科技為例,其主打智能調光技術,可通過電場調節玻璃透明度和顏色,實現光熱控制的智能玻璃,EC 玻璃可以動態調光、隔熱防曬。過去這種技術主要應用于航天領域,光羿將其應用于跨界應用至汽車領域,通過 EC 調光材料的天幕,可實現對光線、溫度、車內空間通透度的調節,提升座艙舒適度。他們認為,在汽車智能化后市場對座艙舒適度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些技術將有望滿足市場新需求。
這一預判也迅速獲得印證,小米汽車帶火 " 防曬 " 概念后,這一市場需求開始被關注,供應鏈同類型產品迅速增多。作為在該細分賽道布局較早的企業,光羿科技市場總監蘇媛告訴《新智駕》," 在化學的這個領域沒有彎道超車,這個物質是你發明出來的,就是你發明出來的,別人無法彎道超車。"
后來者的生存法則必然轉向需求洞察以及技術創新的能力上。
曲線二:出海
近兩年來,出海已經成了車企和供應鏈們的共同選擇。
但無論是整車還是供應鏈,出海都面臨區別于國內市場的挑戰。
作為國內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導遠科技認為當前的供應商出海盡管充滿機遇,但依舊 " 道阻且長 "。
在與國外多家車企打過交道后,導遠科技感受到國外老牌主機廠對供應商的研發和工程能力,及產品的性能和質量有非常高的標準和要求。" 有時候車企可能會拿出幾百頁的產品標準,你的產品必須逐條滿足。想要進入海外市場遠比想象中難。"Jackie 表示。
就導遠科技的經歷而言,其在幾年前就開始提前布局海外車企關注的各種體系,完成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多種認證準備。同時依靠其在國內市場技術先行,規模化、體系建設完整等優勢基礎下,才得以在高精度定位賽道脫穎而出,收獲包括大眾、豐田、BBA、沃爾沃、smart 等海外車企定點,成為最早也是唯一出海進入國際老牌車企供應鏈的行業玩家。
這也意味著供應鏈企業出海,既需要具備完善的體系、充足的需求準備、過硬的產品技術甚至高性價比等多要素外,還要付出足夠的時間成本,適應海外市場各個國家不同的需求。
在探討突圍路徑時,多家供應商給出的回答里,「技術」二字正重復出現。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