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 7 個季度財報 " 算錯賬 ",城地香江(603887.SH)的資本迷局正撕開真相。
3422 萬虛增營收、1.05 億成本漏記……城地香江暴露的窟窿正撞上審計保留意見的紅線。加上豪賭算力時的不堪重負,這些都為城地香江的 7 億定增易主計劃平添變數。
這場打著國資接盤旗號的資本運作,在剛剛完成 " 化債 " 的節點上,會計差錯利空消息披露,這背后是財務核算疏漏,還是借易主炒高股價促進債轉股而轉移風險?那些剛完成債轉股的投資者們,已然站在這場資本豪賭的漩渦中央。
連續出現會計差錯,7 億定增再添變數
早在 4 月 29 日,城地香江通過了《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議案》,但由于核查工作內容復雜、工作量較大,直至昨日才完成會計差錯更正后相關財務信息及專項鑒證報告的披露工作。
公告顯示,此次差錯更正的范圍涉及其 2023 年第一季度報告至 2024 年第三季度報告中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中的相關科目。也就是說,城地香江連續 7 個季度的相關會計科目存在差錯。
具體來看,2024 年前三季度多計入營業收入 3422.49 萬元、未分配利潤 95.1 萬元、營業成本 7187.74 萬元、合同負債 4214.29 萬元、存貨 3269.83 萬元等;少計入應付賬款 1792.83 萬元、應收賬款 1111 萬元等。2023 年度多計未分配利潤 3530.86 萬元、存貨 8769.66 萬元、合同負債 4959.45 萬元等,少計營業收入 6218.9 萬元、營業成本 1.05 億元、應收賬款 4040.95 萬元等。
會計差錯更正的原因主要系:在統計子公司間關聯交易時,抵消分錄錯誤或抵消不完整,導致少計營業成本,多計存貨及營業收入;租金使用權資產資本化金額不準確;部分 IDC 系統集成項目收入確認及存貨暫估存在跨期。
由于審計機構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證明上述前期會計差錯更正是否準確,及是否需要就上述事項對公司 2023 年度及 2024 年度合并財務報表中的營業收入及相關科目的金額及披露作出調整,今年 4 月 29 日,容誠會計師事務所對城地香江的 2024 年年報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容誠所為城地香江去年 11 月剛剛更換的年審會計師事務所,更換原因系 " 原會計師事務所已連續多年為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為保證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
令人萬千股民揪心的是,會計差錯變更的影響,或不僅僅局限于信披質量層面。
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若存在財務會計文件虛假記載或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將被直接排除在定增資格之外。同時,會計差錯可能成為收購方終止交易的 " 導火索 "。一旦收購方在盡職調查中發現標的公司存在會計差錯,可能會重新評估交易風險,甚至以 " 重大不利變化 " 條款終止協議。
退一步說,即便會計差錯未帶來公司被立案處罰等重大不利影響,但其信披質量薄弱仍可能引起交易所等監管部門的問詢,導致定增審核周期延長,最終因市場環境變化導致定增流產。
對于正籌劃 7 億定增、易主事項的城地香江來講,上述信披失真的后果并不可控。
借并購化債,募投卻三度延期
2024 年 10 月 14 日,城地香江公告稱,公司擬引入中電智算為控股股東,并向其定增募資 6.97 億元全部用于償債補流,交易完成后,國務院國資委將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受此消息影響,疊加 " 并購六條 " 帶來的普漲行情,截至 10 月底,城地香江 12 個交易日內錄得 10 個漲停,累計漲幅為 173.21%。然而,時隔七個多月,這場備受矚目的定增易主事項仍停留在預案階段,公司也從未披露過任何進展。
無論如何,城地香江已借并購易主預期,悄然完成了 " 化債 " 任務。
2020 年 7 月,城地香江發行 12 億元可轉債,用于滬太智慧云谷數字科技產業園項目一期(以下簡稱 " 太倉數據中心項目 "),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初始債轉股價格為 29.21 元,后因股價下跌、股權激勵增發股份等原因,公司多次下調債轉股價格至 8.28 元。
即便如此,選擇債轉股的投資者仍然寥寥無幾,直到國資接盤事項披露后出現轉機。2024 年 10 月 16 日之前,未轉股比例均超過 99%;此后未轉股比例繼續下降,截至 2024 年 12 月 18 日,城地轉債已全部順利完成債轉股,并成功摘牌。
諷刺的是,上述可轉債中的募投項目之一——太倉數據中心項目歷經三次延期,至今尚未交付使用。倒是在此期間,城地香江多次披露公司中標算力大單的消息,引發股價上躥下跳。
根據前文《斬獲 44 億算力大單的 B 面,城地香江面臨收益兌現、資金壓力雙重拷問》分析,城地香江在面臨算力大單短期難以兌現業績、應收激增、賬期延長、資金鏈承壓等諸多現實問題下,甚至不惜變更募資用途,以緩解新項目的資金壓力,不禁讓人懷疑公司豪賭算力的真實動機。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城地香江資產負債率 65.66%,再創歷史新高。蹊蹺的是,公司賬面貨幣資金較去年末的 6.66 億元大幅激增至 14.07 億元。同時,盡管一季度公司實現 0.18 億元的盈利,但經營現金流卻罕見大幅下滑至 -4.09 億元,凈利潤與經營現金流嚴重不匹配;對此,公司解釋為 " 為了已中標項目進行的采購增加導致 "。
互動平臺上,關于易主定增事項進展的詢問此起彼伏。有投資者近日詢問:" 如果截止 2025 年 10 月未完成定增,是否將就此取消定增?市場認為貴公司頻頻取得訂單與貴公司定增有重大關系,如果定增取消,貴公司近一年以來取得的 100 多億訂單是否會受影響 ?" 對此,公司董秘回復稱:" 本次定增議案 12 個月內有效,但并不意味著 2025 年 10 月未完成定增就將取消該事項。公司控制權尚未發生變更,目前取得的訂單與尚未完成的定增事項無直接關系。"
風口之上暗藏雷區。不難看出,無數債轉股投資者正陷入這場危險的豪賭之中。(本文首發鈦媒體 App,作者 | 馬瓊,編輯 | 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