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6 月 26 日,美國海軍的絕密情報船 " 霍華德洛倫岑 " 號高調現身黃海,距離中國膠東半島直線距離不到 200 公里,船上那兩座 13 米級的超大相控陣天線對準中國上空 。
AIS 平臺數據揭露了 " 霍華德洛倫岑 " 號的最新位置,這艘本應在日本、琉球一帶活動的船只,此次卻悍然闖入黃海海域,與膠東半島的直線距離僅約 160 公里,這是其首次如此近距離地逼近中國大陸本土執行對華偵察任務 。
五角大樓此番派遣 " 霍華德洛倫岑 " 號抵近黃海,背后的意圖耐人尋味 。一方面,美方很可能得到了一些所謂的 " 小道消息 ",判斷中國近期或許有新型導彈試驗等重大軍事活動 。中國擁有廣袤的內陸,是導彈試驗的理想場地,美國的衛星和偵察機由于距離與環境限制,難以獲取詳細數據 。
而 " 霍華德洛倫岑 " 號的雷達探測能力,一旦部署在黃海,其探測范圍可覆蓋從渤海核潛艇基地到西北導彈測試區的大片空域,極有可能捕捉到中國導彈試驗的關鍵信息,諸如導彈速度、彈道角度等核心參數,這對中國的軍事戰略部署而言,無疑是巨大的隱患 。另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這種 " 秀肌肉 " 的方式,向其亞太盟友展示自己對地區軍事動態的掌控力,同時也在試探中國在應對此類抵近偵察時的底線和反應 。美國長期以來在國際事務中奉行霸權主義,在軍事偵察方面更是肆無忌憚,此次行動正是其一貫行徑的延續 。
然而,這種行為嚴重違反了國際法準則,是對地區和平穩定以及國際海洋法精神的公然挑戰 。
面對美國 " 霍華德洛倫岑 " 號的惡意抵近偵察,中國迅速且果斷地做出了一系列有力回應 。大量漁船和工程船迅速集結,從四面八方對該船進行包圍,使其陷入 " 無法繼續偵查、后撤又恐碰撞 " 的尷尬困境 。這些看似普通的船只,在關鍵時刻卻展現出強大的力量,讓美軍的偵察行動難以正常開展 。原本關閉的 AIS 定位設備也被美軍主動開啟,這一細節充分體現出中國 " 軍民融合 " 策略的顯著成效 。
美國的挑釁行為不僅損害了中美關系,也對地區的和平穩定構成了威脅 。中國一直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會對他國的侵犯行為坐視不管 。國際社會應認清美國此類行徑的本質,共同維護國際海洋法和地區的和平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