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8 日,"2025 華映資本年度大會 " 于江蘇揚州召開,具身智能是會議期間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在大會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CEO(首席執行官)王潛。
據介紹,自變量機器人是國內最早采用完全端到端路徑實現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 7 輪融資,累計金額超 10 億元。談及公司 " 小步快跑 " 的融資策略,王潛表示,從需求端來看,盡管具身智能沒有大語言模型那么燒錢,但仍是非常需要資金支持的行業。
不過,目前具身智能投資熱度不斷攀升也引起市場關于 " 泡沫 " 的爭議。王潛表示,作為一線從業者,他認為,相比美國市場,以及歷史上機器視覺、自動駕駛和大模型等領域的投資強度,國內具身智能行業的融資速度不是太快,甚至還有些慢。在中美兩國具身智能的競爭中,雙方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但市場的支持力度與融資規模卻相差一個數量級。
談中美行業差異:" 融資速度不是太快,甚至有些慢 "
當前具身智能賽道到底有沒有泡沫?
王潛用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來回答爭議:" 感覺像在喝一杯沒有泡沫的咖啡,口感醇厚,風味突出。"
" 適度的泡沫是需要的,而且到今天為止,行業并不存在什么泡沫。" 王潛說。并且他認為,從實際來看,國內具身智能行業的融資速度不是太快,而是甚至有些慢。
王潛曾在美國頂級機器人實驗室讀博,研究經歷涵蓋 Robot manipulation 和家庭服務機器人相關的眾多領域。他表示,具身智能是中國可以和美國站在同一起跑線角逐的大賽道,但與美國公司相比,中國公司不管是融資規模還是企業估值,都有著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另外,在具身智能這條賽道上,中國相比美國其實有很多獨特優勢。王潛指出,一方面,中國的供應鏈更具優勢,包括硬件、制造以及人才的供應生態;另一方面,國內的數據成本也更低。然而,資金方面差距仍然較大。" 具身智能還是需要耐心資本的大力支持,給予企業技術迭代與場景打磨等足夠的發展空間。" 王潛說。
這種 " 熱情 " 的差距不僅體現在資本市場,也體現在人才市場。
王潛坦言,在進行招聘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十幾年前,剛出校門的同學們非常希望參加到最前沿的、可以改變世界的項目中去,但是今天,大家更多還是愿意求穩、更希望進入比較成熟的行業中," 這并不是一個好跡象 "。
談商業落地:工業場景與通用具身大模型并不十分匹配
與數次 " 破圈 " 展示雙足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不同,自變量機器人更多聚焦于機器人的 " 大腦 " ——通用具身大模型的自主研發。與此同時,在場景落地的方向上,與很多本體企業看重的工業場景不同,自變量機器人更傾向于偏商業和服務業的場景。
對此,王潛解釋道,工業場景與通用具身大模型并不十分匹配。例如,一些流水線上的操作對工業節拍和準確率有非常高的要求,但對機器人實施復雜動作的能力和泛化性要求并不高,也不需要機器人進行復雜推理規劃、解決長序列任務,也很少要求與人交互。
" 某種意義上,(工廠場景)避開了模型最擅長的部分。" 王潛表示," 當然工業場景并不是一定不能做,只是從一般性的角度來講,服務業相對來說比較開放,有相對復雜的長序列任務。復雜場景才能真正促進模型能力有效提升,也是真正意義上存在客戶需求、用戶愿意買單、替代完成人類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領域 "。
在機器人的形態上,王潛認為," 雙足 " 形態在當下的必要性并不強,其公司自研的機器人本體為輪式底盤設置。" 從通過性來說,輪式底盤基本能夠適應絕大多數的室內環境,并且在成本、可靠性等方面相比雙足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目前的市場階段,自變量機器人更傾向于輪式底盤。"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