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部,時代青年新舞臺】
烏蘭牧騎,蒙語 " 紅色的嫩芽 ",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活躍于農村、牧區,為牧民的生活添彩。道力根就是其中一員——打小多才多藝,畢業后 " 反向 " 就業,回到草原成為一名 " 文藝輕騎兵 "。她說自己從不羨慕大城市," 在最基層的旗縣演出,和牧民們說說話,很棒的!"
兒時的道力根喜歡唱歌、跳舞,那會兒,每當有烏蘭牧騎的演出,家人總會帶她看。" 演員們就在我面前一兩步的地方演,伸手就能摸到,他們拉拉我、說兩句俏皮話,那感覺既真實又鮮活,比看電視有趣多了!" 漸漸地,一顆 " 演給牧民看 " 的種子埋進她心底。
大學畢業后,道力根回到家鄉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一座出門就是草原的小城。通過考試,她加入了烏蘭牧騎;潛心學習兩年,精通蒙、漢雙語,很快變成為團里的 " 主持擔當 "。
烏蘭牧騎作為最基層的文藝團體,演出的主陣地就在各旗縣。" 現在很多景區都打造沉浸式表演,其實我們的表演就很‘沉浸’,與農牧民面對面,能看清每一張臉。" 在一次赴養老院的演出中,道力根又 " 坐不住 " 了,她來到老人中間,拉拉這位、牽牽那位,活躍著氛圍。其間,一位眼眶紅潤的老奶奶吸引了她的目光,她走到奶奶身邊,蹲下問:" 您想聽什么呀?" 老奶奶擦擦眼角,說自己今年 85 歲了,當年還是個小女孩時就喜歡看烏蘭牧騎,覺得自己是大家的孩子。現在一把年紀了,再來看演出,忽然覺得大家好像變成了自己的孩子。
" 烏蘭牧騎的孩子們就跟我的孩子是一樣的 ",那年,老奶奶用蒙古語講出的這句話,道力根至今仍記得。每每想起,她心里還是會生出無法言明的感動。
也是很多年以前,一通邀約電話打了進來。因為精通雙語且能力出眾,還具有良好的觀眾緣,內蒙古地區一頂尖藝術團發出邀請,希望道力根離開烏蘭牧騎加盟他們的團隊,并表示未來會有更多赴一線城市演出的機會。那是一家院團級的單位,遠高于最基層的烏蘭牧騎。選擇它,舞臺會更大、燈光也會更明亮,絢麗、熱鬧,隨手一拍便是 " 精裝 " 的朋友圈。
——說著說著,老奶奶自己哭了,我也哭了,然后她抱了抱我,又親了親我。
電話這頭,道力根的腦海里又一次浮起那畫面……
能得到院團級單位的認可,道力根很開心。放下電話,她卻不后悔剛才的決定:婉拒,繼續留在烏蘭牧騎。很多人勸她,不要輕易放棄大舞臺,可在她心里,舞臺再大能有草原大嗎?觀眾再多,還能再遇到那位奶奶嗎?道力根希望自己腳下永遠沾著泥,手心里一直保留著老奶奶的溫度。
——像西部、像北疆,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值得體驗。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來到這世上是干嘛的?不就是多點體驗、多些探索、多走幾段獨屬于自己的路嗎?
作為一名烏蘭牧騎隊員,道力根感到驕傲、滿足。她說,他們春天迎著風、夏天冒著雨、冬天頂著雪,在草原上起舞、歌唱,永遠穿著民族服裝與牧民們緊挨在一起。
" 你看過嗎?那風景簡直‘亂套了’,那感覺,太酷啦!"
" 這風景亂套了 " 為網絡流行語,大意為 " 風景很美 "
道力根選擇扎根西部邊疆還有另一個原因:踏實肯干,在哪里都能放光彩。
" 在基層演得好,我們國家大劇院也演呢 "" 大草原可不會束縛我們的眼界 " 道力根說著,翻閱起手機里的照片:這次演出是與 " 國民舅舅 " 王耀慶同臺,那次直播是和董宇輝一起宣介家鄉好物……
現如今,無論是高考填報志愿還是畢業生就業,很多人都存在 " 隨大流 " 的心態。" 這條路走出來的人多,可能比較順,也許我走也會比較好。" 在道力根眼里,她有自己一直確定的部分:擠進大都市,好像也不一定會出人頭地,可在西部、在邊疆,不忘初心、日拱一卒,很多機會其實與我們雙向奔赴。" 這種雙向奔赴一旦開始,命運的齒輪就轉起來了,那時我們不再羨慕他人,做自己,多好呀!"
策劃:李方舟 董大正
采寫:董大正
協調:民族文化宮
[ 責編: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