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聲音認為,強制 3C 標識是從 2024 年 8 月才開始實施的,并非所有的無 3C 標識的充電寶都是問題產品,民航的禁令有點 " 一刀切 ",留的緩沖期也太短。不過,飛機是個安全容錯率極低的空間,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設想,今年以來就已發生 15 起充電寶在空中起火冒煙事件,民航慎之又慎可以理解。值得探討的是怎樣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消費者損失。清除充電寶安全隱患,并不意味著要讓消費者成為充電寶安全問題的主要買單者。
目前看,有些機場提供充電寶 7 日暫存服務、設快遞網點方便旅客寄送;12306 則明確表示,乘坐高鐵出行不查充電寶 3C 標識和品牌。這類靈活化處理,避免了大面積一刀切帶來的損失擴大化,也為問題的處理留下了平緩空間。
隨著充電寶安全問題浮出水面,如何識別那些無 3C 標識產品中的問題產品,能否通過以舊換新等回收體系將其置換為安全合格的產品,確保問題產品得到無害化處理、消費者損失降到最低,需要多方協同破局。在民航局禁令落地后,不少機場攔截下成筐的充電寶,這些充電寶何去何從值得追問——有媒體就曝出,二手平臺上出現了大量標榜 " 機場貨源 " 的充電寶。
無論如何,不能將生產方與監管方失守的責任轉嫁給處在末端的消費者。責任不能向下轉嫁,行業理應向上突圍。問題充電寶出現的根源還在于內卷式競爭帶來的 " 劣化螺旋 "。安全問題的頻現,就是倒逼充電寶行業跳出惡性競爭循環、重建健康產業生態。
業內人士提到,一個充電寶的基礎物料清單成本通常在 60 元以上,其中一枚安全可靠的優質電芯成本在 40 元以上,外加研發、營銷、物流、渠道費用等,售價不應太低。但近兩年,隨著行業競爭加劇,許多充電寶企業打起了價格戰,充電寶售價也越來越 " 無下限 "。
結果便是,部分廠商為在紅海競爭中存活,不惜用降低電芯質量要求、偷換電路保護模塊等方式來壓縮成本,產品質量成了極限壓價 PK 賽中的犧牲品。電芯殘次、BMS 缺陷、隔膜厚度不足等禍根既已埋下,墨菲定律遲早會應驗," 充電爆 " 現象不過是這些暗雷的密集引爆,暴露出逐底式競爭的弊害。此次危機應該成為充電寶行業從無序低價競爭轉向價值競爭的分水嶺。
充電寶產品的安全冗余設計,必然伴隨著某些剛性投入,不能 " 偷工減料 "。這就要求充電寶行業要確立 " 安全也是競爭力 " 的觀念,跳出低價內卷的漩渦,將競爭焦點轉向品質保障,回到價值競爭的正軌上。這意味著充電寶企業不能再以削弱品控為代價實現成本的極致壓縮,要采用更安全的電芯材料、更先進的電路保護技術、更科學的增強散熱設計,對電芯、保護板等核心部件供應商進行嚴苛篩選。供應鏈也應該增加透明度與可信度保障。這不能僅靠行業自律,還要靠外部他律,比如引入 " 飛行檢查 "、提高違法代價等。
不光是充電寶,所有可能存在燃爆風險的電子產品,面對安全與性能都只有 " 既要又要 " 的份兒,沒有 " 二選一 " 的余地。
敬畏安全底線,行業才能長遠。這是充電寶風波留下的直觀警示,也是各行各業應有的基本常識。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