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民航局關于充電寶的 " 新規 " 在網上網下引發討論不絕。
結合實地走訪,記者發現,經過幾天磨合,部分航空公司在購票時就將新規信息發送給乘客,做好提醒。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等針對充電寶推出最長 7 天的免費暫存服務,也為乘客提供充電寶快遞服務。
但從 " 用戶視角 ",不少網友直言:新規何太急?
首先,具體細則不明,容易導致執行端手勢不同,增添了 " 疑惑 "。
此次新規,沒有公布具體實施細則。目前,不同航空公司和機場對充電寶的處理方式仿似 " 薛定諤的貓 ",缺少統一操作標準,寬嚴不同,網友說 " 只能碰運氣 "。同時,新規針對國內航班,乘坐國際航班卻不受影響,也引發網友疑惑。還有人指出,鐵路、地鐵等同為相對密閉空間的交通工具,卻沒有相關禁令。
毋庸諱言,透過此次新規,倒是可以窺見充電寶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監管盲區。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此前發布的相關規定,充電寶領域 3C 認證管理規定自 2023 年 8 月 1 日起實施,過渡期至 2024 年 8 月 1 日。但過渡期內,市場上充電寶質量良莠不齊,缺少監管,消費者更無從分辨。
安全是底線,疏忽不得。但這是需要科學制度設計、細化實施流程、明確監管職責來保障的。
在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法治化營商環境研究院院長羅培新教授看來,任何涉及公共領域的制度設計和實操,都必須以科學為基礎。規則千萬條,講科學是第一條。
如何讓新規落地更絲滑?他建議,涉及公共服務領域政策的調整,可通過聽證會等形式,邀請技術專家、合規專家、甚至群眾代表參與,圍繞政策內容、影響及實施細節等進行說明,幫助公眾了解事實,也設立 " 緩沖過渡期 ",增進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當然,要從根源上破解 " 充電寶安全困局 ",這涉及充電寶生產、銷售、售后、使用、回收全鏈條的方方面面,少了哪一環都不行。
從長遠看,充電寶行業必將迎來大洗牌,促使提升品質確保安全。監管部門也應完善行業標準,加大對市場特別是電商平臺的監管力度,推動建立更健全的消費者權益保障和產品質量追溯機制。
甚至圍繞消費者關心的回收等問題,各方多想想,或許可以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契機。例如,設立專門回收渠道,將不符合標準的充電寶交由專業機構統一更換或回收。
總而言之,作為充電寶產業最末端的消費者,不應只是被動地接收通知,承受突如其來的 " 不確定 "。此次關于充電寶新規的各方熱議,理應被認真傾聽和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