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這回是讓外國人開了眼了。
YU7 亮相后,在海外的輿論場中,最值得玩味的可能不是那些對其設計或性能的溢美之詞,也不是那些關于「抄襲」的激烈爭論。
而是一句看似平淡,卻引起不少共鳴的感慨:
As an American, watching this makes me feel sad.
身為美國人,看到這輛車,不禁心生悲戚。
這場關于新產品的討論,也因此從單純的消費電子視角,瞬間被拉升到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變遷的宏大敘事之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小米 YU7 的窗口。
「我們知道它像誰,但我們不在乎」
在海外輿論場關于小米 YU7 的討論中,最先被點燃的,也是最具爭議的話題,無疑是它的外觀設計。
自 YU7 的官圖流出以來,在 X、Reddit 等社交平臺上,關于其「血統」的爭論便從未停歇。
TYPICAL CHINESE...... Ripped Off the Ferrari Purosangue design!
典型的中國貨……抄襲了法拉利 Purosangue 的設計!
同時,也有眼尖的網友指出,其水滴狀的大燈設計,又與另一家英國超跑制造商邁凱倫的風格頗有神似之處。
然而,有趣的是,在這場關于「原創」與「借鑒」的激烈辯論中,另一種聲音似乎正逐漸成為主流。
與少數堅持「血統論」的批評者不同,更多的海外網友和媒體在看待 YU7 的設計時,展現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更具實用主義色彩的豁達。他們承認這種相似性,但似乎并不介意。
他先是承認 YU7 與法拉利 Purosangue 的相似性「不可否認(undeniable)」,但緊接著,他提出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反問:
Wouldn't it be nice if this were all-electric, with Xiaomi tech, and more affordable s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could experience it?
如果這款「Purosangue」是純電動的,采用小米的技術,價格更親民,讓成千上萬的人都能體驗到,那不是很棒嗎?
這段話,精準地捕捉到了大多數持積極態度的海外用戶的心聲。在 Reddit 和 YouTube 的評論區,我們能看到大量類似的觀點。
有網友在承認其設計元素「混搭」后直言:
The rear looks like an Aston Martin. Honestly I don't care, I want this car.
車尾像阿斯頓馬丁。老實說,我不在乎,我想要這輛車。
這種「我不在乎,我想要」的直白表達,正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態度。這背后,或許反映出一個更直接的邏輯:
當一款產品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時,一些所謂的「爭議」便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首先,是不輸傳統豪華品牌的做工與體驗。
Fred Lambert 在評測中指出,YU7 的做工和用料已經「與西方豪華品牌相當,甚至更好」。車內無處不在的 Nappa 真皮、雙零重力座椅、多點按摩功能、以及那塊被他評價為「真正被很好地實現出來的有趣功能」的小米天際屏,都在營造一種越級的豪華與舒適體驗。
最關鍵的,是全面的、甚至有些「過度」的智能化配置。
當一款車在設計、性能、豪華、智能、補能等幾乎所有維度,都提供了超越其價格區間的價值時,關于其設計「借鑒」了誰的討論,自然就退居其次了。
當小米 YU7 成為一面「焦慮」的鏡子
福特汽車的 CEO 吉姆 · 法利,或許是小米汽車在海外最知名的一位粉絲。
去年 10 月,這位傳統汽車巨頭的掌門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毫不吝嗇地表達了自己對小米 SU7 的喜愛,甚至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
「小米太棒了!」法利激動地說,「作為一個消費品牌,小米比很多車企都要強大?!顾踔涟腴_玩笑地表示,自己已經不想再開他之前的福特汽車了。
不知道在 YU7 上市后,法利先生會不會考慮換一輛新車。
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人人都像法利這樣,能輕松地體驗到小米的最新產品。在 YU7 的全球輿論場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是海外普通用戶們提出的同一個問題:「我們能買到它嗎?」
這種真實的消費欲望,恰恰證明了無論關于設計的爭議有多大,小米 YU7 憑借其強大的產品力,已經成功地激發了全球消費者的興趣。
在這其中,心情最為復雜的也許是特斯拉車主。
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對比了 YU7 和自己手邊的特斯拉后,都坦誠地承認,小米在內飾的豪華感、座艙的科技體驗,以及「入門即高配」的慷慨程度上,相比同價位的特斯拉,確實擁有著肉眼可見的優勢。
Electrek 主編 Fred Lambert 本人就是一位特斯拉車主,他在深度試駕 YU7 后直言不諱:
Honestly, I would trade my Model 3 performance in a heartbeat for a YU7.
老實說,我會毫不猶豫地用我的 Model 3 Performance 換一輛 YU7。
而所有這些對產品力的驚嘆、羨慕與對比,最終都不可避免地導向了我們開篇提到的那種更深層次的情緒——失落。
這樣的情緒,根源在于一種對自己國家汽車工業「為何做不到」的深刻反思。
當海外網友看到,一家被他們認知為「做手機」的中國公司,其第二款車就能達到如此高的完成度,并率先量產了類似寶馬「全景視域橋」這樣的前沿技術時,他們自然會反觀自己國家的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們。
最終,小米 YU7 就像一面棱鏡,清晰地照出了海外市場在面對中國汽車崛起時的復雜心態——
既有對其技術與價值的羨慕,也有對其品牌歷史和可靠性的疑慮,更有對自己國家產業現狀的焦慮和失落。
可以說,YU7 的出現,讓海外市場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內卷程度——即可以用一個主流的價格,買到幾乎是「不計成本」的、在某些方面領先全球的配置和體驗。
回到我們開篇的那句評論。或許,那句「makes me feel sad」,正是對中國汽車工業過去十年埋頭苦干、努力追趕的最高贊美。
我們已經有能力造出讓曾經的老師傅們,開始感到羨慕、焦慮和真正尊重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