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最受關注的科技股 IPO,是曾被 Adobe" 拋棄 " 的 Figma。也許你沒聽說過 Figma,但你每天用的 App、打開的網頁界面,很可能就誕生于這一全球最流行的設計工具。
本周 101 Weekly 的第二期,我們就來聊聊:Figma 憑什么在 Adobe 轉身離去后還能獨立闖關 IPO?它講的 AI 故事是真創新,還是被迫自救?Lovable 等 AI 原生設計工具正在崛起,Figma 還能穩住設計工具王者寶座嗎?AI 又將如何再次改寫 Figma 的命運?
01 Figma 上市 2025 年最大的科技股 IPO
2022 年 9 月,創意軟件巨頭 Adobe 宣布以 200 億美元收購 Figma。當時,全球設計軟件行業最受關注的三大公司是 Adobe、Figma 和 Canva。
Figma 是一款用于界面設計的協作 Web 應用,側重于用戶界面與用戶體驗設計,關鍵詞是 " 實時協作 "。通過 Figma,設計團隊可以便捷開展合作,而不依賴于類似 Adobe 的本地軟件。所以在疫情期間,當人們開始遠程辦公,Figma 也經歷了爆發式增長。
Canva 則是一個在線的圖形設計平臺,用于創建社交媒體圖形和演示文稿。Figma 與 Canva 相比,Canva 更側重于消費級市場,而Figma 則更側重于企業級市場。
然而,不出所料,這起收購案遭遇了當時對科技巨頭并購日趨嚴格的反壟斷審查,尤其受到歐洲和英國監管機構的重點關注。
而有意思的是,雖然 " 反壟斷 " 監管是表面上的理由,但有分析認為,Adobe 也并沒有做出太多努力去爭取收購獲批。不像 2004 年 Adobe 收購競爭對手 Macromedia 時使出的渾身解數,也不像同期試圖收購動視暴雪的微軟與監管部門進行各種周旋。
2020 年新冠疫情的到來讓 Figma 實現快速增長,也讓 Adobe 判斷 " 在線協作 " 將會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詞。所以,他們在 2021 年決定收購 Figma,并且在 2022 年公布。
然而,2022 年年底,ChatGPT 發布。2023 年,生成式 AI 的爆發和技術快速進步,讓 Adobe 完全改變了對未來的預判,整個公司將中心放在了 AI 上,所以收購 Figma 這件事情對 Adobe 來說,已經完全不重要了。
而因為 AI 被放棄的 Figma,開始尋求自行上市之路。
02 Figma 的 IPO 故事與耀眼的財報數據
2023 年年底,收購交易失敗后,Figma 的創始人 Dylan Field 仍然樂觀地寫道,Figma 最好的日子仍在前方。
而這樣的好日子,我們能在 Figma 最近的財務報告中看出來。數據上看,Figma 的財務成績十分耀眼。在過去 12 個月里,Figma 的營收增長了 48%,達到 8.21 億美元,增速超過所有上市軟件公司。盡管這家公司還十分年輕,但將營收轉化為實際現金的能力已經躋身行業頂尖:扣除并購終止的相關成本后,Figma 的自由現金流利潤率高達 28%,顯著高于上市軟件公司 18% 的行業中位數。
2023 年來,Figma 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現在 Figma 有超過 1300 萬用戶,其中付費用戶,尤其是高凈值客戶,也在不斷增長,并且有 80% 的 Figma 用戶位于美國以外地區。
紐約對沖基金 Amont Partners 管理合伙人:
其中大概 2/3 還是非專業的設計師,說明整個用戶基數還是比較分散,就是它有利的一個事情。第二個是世界 500 強,現在它自己宣稱有 95% 公司已經在用了,說明它在大企業客戶這邊的滲透率還是非常好的。在市場占有率上,Figma 近五年來的受歡迎程度遠超對手。
所以,如果上市計劃順利,Figma 可能拿回之前 Adobe 收購協議中給出的 200 億估值。
03 Figma 不成熟的 AI 故事與崛起的競爭對手
大家更津津樂道的,還是 Figma 在招股書中提了 150 次 AI 這件事。
另外 AI 這個故事我覺得市場會相信的。因為說實話 AI 最好的應用,在目前看來就是跟 creative work(創意工作)或者 marketing(市場營銷)相關的,那其實都是 Figma 的 use case(應用場景)。
但 Figma 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和不確定性:AI 不僅可能降低競爭對手開發同類產品的門檻和成本,更可能削弱設計師和開發者對 Figma 平臺的依賴性。
在招股書中,Figma 也承認了投入 AI 短期內對盈利的影響,它寫到:" 短期內,AI 投資將會壓縮我們的毛利率和運營利潤率……其最終對公司業務和財務狀況的影響目前仍無法確定。"
但這更像是被挑戰的結果,而非搶占了 AI 的先機。Framer、Penpot 等競品早就推出了 AI 智能排版、自動生成 UI 組件等實用功能。
在此之前,已經有一些設計師繞過 Figma,改用 Claude、Cursor 等 AI 編碼工具,并將公司的內部設計系統訓練進這些模型。一名 Block 的設計師告訴 The Information,他會先在 Figma 里截圖自己的設計,把截圖上傳到 Cursor,由它生成原型。
AI 設計 Agent Lovart 的設計師 Zoe 告訴我們,設計師對人類體驗的精準把握,目前的 AI 工具還不太能做到。
Lovart.ai 設計師 / 藝術家:
像產品設計的話,因為你最后需要對用戶的心理有很細致的了解——對每個按鈕背后是怎么交互,然后每個界面設計。最后你要很理解人是怎么感受這個過程的,然后它精準性也要很高。就比如,每個像素都會有一定的影響,然后 AI 目前沒辦法有這么高的控制。
最近一次 Y Combinator 對話中,Garry Tan 問 Figma 創始人 Dylan Field,AI 有沒有讓設計師能夠做更多的事情?而 Dylan 的回答是,AI 作為工具能降低設計的門檻、提高上限,但深度還是需要設計師們自己來探索。
Figma 創始人: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AI 本質上仍是一種工具。無論設計師、開發者還是其他角色,人們借助 AI 都是為了做得更多、探索得更多。因此我的觀點是,正如我們常常討論 " 降低門檻、提升上限 " 這個話題——既讓更多人能夠參與設計,也提升了能實現的高度。
我腦海中始終存在一個意象,就好比 " 創意迷宮 "。你會在其中穿梭于無數分岔路。如今(有了 AI),你能拓展嘗試的廣度,但依然需要大量深入的自主探索。
比如最近出現了一大批如何只用 AI 做一個手機 app 或者網站的教程,而他們的秘密工具就是這個叫做 Lovable 的軟件;又如 2023 年推出的,將網頁設計簡化為向 AI 描述想法的過程。我們之前提過,Figma 有超過 60% 的用戶都是非專業的愛好者,如果 AI 能讓他們的設計流程變得更簡單,Figma 的市場占有率一定會出現下滑。
所以才會有用戶評論,Figma 看起來只是在不斷嘗試,但似乎并沒有一個面對 AI 挑戰的完整計劃。
Figma 目前做的更像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實習生,就比較實驗性的階段。它可以幫你做些基礎的事情,但還不能做到 Copilot 這個程度。然后 Adobe 的話,目前在這一方面的進展會比 Figma 要淺一些。但他們沒有收購這件事情來說也是比較好的,這樣子設計師的選擇不會那么壟斷。
所以 Figma 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一度它想尋求被巨頭收購,但對方因為 AI 的到來,而轉移了戰略重點;如今,Figma 又想用 AI 的故事,重新拿回當年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