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文 / 卞海川
近日,號稱全球首款 " 通用 AI 智能體 " 的 Manus,因為 " 裁員、出走 "、" 總部遷移 " 而成為媒體和業內關注的焦點。那么問題來了,在通用 AI 智能體如日中天的當下,Manus 何出此舉?
主動出走,只為規避投資審查和芯片封鎖
回顧整個事件,綜合多家媒體的報道,Manus 官方賬號日前清空了發布在微博、小紅書的內容,此外,在中國登錄 Manus 官網時,網頁會顯示 " 所在地區不可用 ",此前為 "Manus 中文版本正在開發中 "。
而在更早些時候,有媒體引述知情人士稱,Manus 已在中國解雇數十名員工,并將部分員工遷至新加坡,同時正在新加坡、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馬特奧和日本東京招聘多名員工,包括工程師、產品經理和數據分析師等。
對此,有外媒報道稱,今年 1 月份生效的美國新規要求," 美國資本和高端技術流向境外 AI 行業等關鍵領域,必須進行報備審查 "。Benchmark 此前領投 Manus 的 7500 萬美元融資也因此進入美國財政部的安全審查流程,基于此原因,投資方曾要求 Manus 將總部遷離中國,以規避審查并融入國際生態。
除了上述資本帶來的壓力外,有業內認為,技術封鎖也是 Manus 被迫轉型的核心。
隨著美國對中國 AI 芯片禁售升級,英偉達特供版 H20/L20 芯片也無法供應,導致 Manus 難以獲得先進算力支撐產品運算。這方面,據相關媒體報道,Manus AI 研發負責人曾在內部會議中提及,因無法及時獲取英偉達最新 AI 芯片,其智能體的迭代升級進度被迫延緩。相比之下,新加坡雖然市場規模有限,但作為國際資本與技術樞紐,能為 AI 創業公司提供更穩定的運營環境,尤其是在 AI 芯片供應方面。
而實際的情況是,6 月 18 日,Manus 聯創兼首席產品官張濤,在新加坡 SuperAI 大會的主題演講中明確指出,公司現在的總部就在新加坡,加之其在當地已經展開招聘,崗位包括 AI 工程師、數據科學家、軟件開發經理等,月薪在 8000 美元至 16000 美元之間。其 " 出走 " 的決心早已決定。
先揚后抑,Manus 能力幾何才是關鍵
如果說上述規避審查和擔心芯片供應是 Manus" 出走 " 的客觀因素,那么商業層面面臨的增長壓力則是更直接的主觀因素。
今年 3 月,Manus 憑借 " 通用 AI 智能體 " 產品橫空出世,內測碼一度被炒至 10 萬元一個,當時 Xsignal(奇異因子)數據顯示,其月活躍用戶(MAU)峰值突破 2000 萬。
然而,Manus 的爆火也伴隨著大量爭議。例如許多自媒體和網友質疑其為 " 套殼 " 產品,認為其技術并未取得重大突破,而是基于現有大模型的整合。此外,Manus 的官網和注冊方式均面向海外市場,進一步引發了對其 " 饑餓營銷 " 策略的質疑。
也許是由于上述原因,當其 5 月開放注冊后,其月活數據不增反降,驟降至約 1000 萬(Xsignal),用戶留存率面臨嚴峻挑戰。而在收費方面,Manus 分別提供了每月 19 美元的基礎計劃、每月 39 美元的 Plus 計劃和每月 199 美元的 Pro 計劃,但用戶普遍認為定價過高,且因功能未形成明顯差異化而收效不佳。
對此,高盛最新報告指出,國內 AI 應用發展呈現 ToB(企業)導向,許多國企和政府機構開始部署本地化 AI 模型(以 DeepSeek 為代表)。相比之下,Manus 面向消費者 / 開發者的業務模式與中國市場主流需求尚有差距。此外,高盛還強調消費端 AI 工具的付費轉化率普遍不高。
更為關鍵的是,由于我們前述的,Manus 基于現有其他大模型的整合,其真實的競爭門檻并不高,而實際的情況是,目前國內不少廠商,或單獨,或結合自身的業務都推出了所謂的 AI 智能體,且落地程度不亞于,甚至超過了 Manus。
寫在最后:綜上,中國裁員也好,出走也罷,其背后是 Manus 在面對客觀與主觀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既有主動也有無奈。但我們認為,主觀因素,即其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商業模式,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放之于海外,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差距,也許這才是 Manus 未來想在通用 AI 智能體領域成功面臨的真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