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技術加速向產業滲透,如何直擊業務痛點、帶來真實增效?
" 平臺+應用+服務 " 是企業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路徑。
在第三屆 AIGC 產業大會上,中關村科金總裁喻友平分享如上方法論。
即使看似簡單的需求,也需要經歷需求拆解、數據調優與流程重構的閉環。在這個過程中,企服廠商需要提供好服務。
中國 AIGC 產業峰會是由量子位主辦的 AI 領域前沿峰會,20 余位產業代表與會討論。線下參會觀眾超千人,線上直播觀眾 320 萬 +,累計曝光 2000 萬 +。
話題要點
大模型技術正從消費端向產業端加速滲透;
認知性 AI 同樣遵循 "C 端先行、B 端深化 " 的路徑;
企業需要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而非孤立技術模塊;
算法開源趨勢使得數據主權愈加重要;
企業大模型落地最佳路徑就是做好 " 平臺 + 應用 + 服務 "。
認知型 AI 亦遵循 "C 端先行、B 端深化 "
各位嘉賓下午好,非常榮幸受邀參與量子位大會的分享。此前各位專家已就前沿技術展開深度探討,我的主題則聚焦于大模型在企業服務領域的落地實踐——如何通過技術賦能助力企業實現降本增效、提升收入與客戶價值。
從趨勢上來說,這件事情肯定是非常值得做的。當前,大模型技術正從消費端向產業端加速滲透。縱觀技術發展史,無論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是感知型 AI,均遵循"C 端先行、B 端深化 "的路徑,認知型 AI 的成熟同樣如此。
據權威機構預測,未來五年企業級大模型市場規模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企業需求理解、人才適配、數據安全與倫理等問題亟待解決。在與眾多企業客戶的交流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技術落地的核心在于能否直擊業務痛點。
以 " 增收 " 場景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大模型在企業應用里面一個最簡單的場景——就是外呼,有很多企業有大量的客戶名單,要把他們激活。比如我們跟一家知名汽車廠商交流時,其數據庫沉淀了 1600 萬潛在用戶,但傳統人工客服日均僅能觸達 1 萬人,大量客戶資源處于 " 沉睡 " 狀態。
怎么能夠更快地激活客戶,這就是他非常簡單的訴求。看起來這個在智能外呼場景里面是最簡單的,因為目的非常簡單,需要溝通的輪次也非常清晰,溝通的領域也并不復雜,但是要達到幾個目的:一個反應要非常快,第二對于不需要回答的問題要能夠拒答,回答要非常準確還要非常擬人。基于這個訴求,我們通過部署智能外呼系統,結合大模型與多輪對話技術,在話術擬人度、回答準確度與響應速度等關鍵指標上持續優化,最終將轉化率從傳統 NLP 技術的 1.5% 提升至 3.5%,逼近真人客服 4.2% 的水平。
" 平臺 + 應用 + 服務 " 三級引擎
中關村科金是一家大模型技術與應用公司。作為十年深耕企業數字化服務的科技公司,我們積累了深厚的領域和行業產品基礎。在 AI 大模型來了之后,我們不斷用大模型對自有產品進行重構,最近這兩年我們看到垂類大模型,包括基于大模型平臺的應用已經成為企業越來越大的需求,我們現在聚焦垂類大模型在各行各業的落地應用。
在實際企業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規律,要真正幫助這些企業實現大模型落地,本質上還是需要做好平臺、應用和服務。平臺對于每一個企業,特別是中國大部分有規模的企業來說,基本上都要私有化。數據是驅動企業智能化的核心燃料,算法的開源化趨勢使數據主權愈發重要。企業要有自己的核電站能夠消化數據形成的智能化能力,用在各種應用場景里面,最后整個應用搭建的過程其實需要大量的服務,包括方案咨詢、方案建設到應用搭建到調優。因此,我們提出" 平臺 + 應用 + 服務 " 的三級引擎戰略,是企業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路徑。
具體來說,我們自研的 "得助大模型平臺",覆蓋算力、數據、模型和智能體四大能力工廠:異構算力兼容,支持國產化與主流芯片架構;全流程數據治理,覆蓋標注、訓練與推理環節;多模態模型庫,集成開源與自研模型;智能體工廠,提供自動化流程編排能力。同時,平臺沉淀了覆蓋金融、制造、政務等各行業的數百個大小模型組合的場景化 " 樣板間 ",能夠幫助客戶更容易實現應用落地,大幅降低企業試錯成本。
智能客服場景是一個比較大的通用場景,這里面既包括企業被動的響應客戶請求,也包括主動聯系客戶,而大模型則讓企業跟客戶的連接變得更簡單。我們推出 "1+2+3" 產品體系:
1 個全媒體全渠道聯絡中心,整合電話、IM、郵件等觸達方式,實現統一服務界面管理;
2 類機器人,文本機器人和語音機器人,支持主動外呼與智能應答;
3 類坐席智能輔助工具,通過事前模擬智能陪練、事中智能助手決策輔助、事后智能質檢分析形成服務閉環。
"1+2+3" 套件基本上可以解決各類型服務場景大模型落地的大部分問題,并且我們也做到了比較落地的狀態。目前這套產品已在多個車企、頭部金融機構及大型央國企中規模化應用。
垂直行業的深度賦能更具挑戰。我們認為有兩類垂類大模型,一類 ToC 為主,比如教育、醫療、旅游,這些基于很多互聯網數據為基礎的大模型落地,這樣的方向適合傳統有數據的企業做。還有一些如工業、金融、政務這些以 ToB 數據為主,行業或者整個產業比較分裂,這種場景就比較適合我們的 " 平臺 + 應用 + 服務 " 的模式去做落地。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把垂類大模型應用到千行百業,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實現業務創新增長。我們相信,垂類大模型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歡迎各界伙伴跟我們做更多交流。也期待未來垂類大模型可以像互聯網一樣,走入千家萬戶,真正幫助中國企業在大模型浪潮下,在全球產業競爭新格局下,打造自己更強的競爭力,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謝謝大家。
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點亮星標
科技前沿進展每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