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3 日晚,一則新聞如石落平湖,砸向一個本應美滿的家庭:猿輔導武漢公司一名年僅 26 歲的員工在辦公室重猝然離世,而這本該是他籌備婚禮、邁向人生新階段的幸福時刻。這起悲劇不僅讓一個家庭支離破碎,更如同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社會對健康職場環境的渴求和企業責任與勞動權益保障之間千瘡百孔的現實。
1 隱形加班中被異化的 " 奮斗者 "
死者李某(化名),華中農業大學 2020 屆畢業生,童年喪父、母親改嫁,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入職猿輔導后,他成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卻在婚禮前 10 天猝然離世。家屬透露,事發前一晚他仍在加班,21 時后與未婚妻失聯,次日被發現死于公司。
事發后,猿輔導公司回應稱,李某發生意外期間,正值武漢公司員工倒休假期,當日所在團隊沒有安排加班。然而,這一回應顯然難以服眾。有前員工爆料,猿輔導長期存在 " 全員電銷 " 模式,員工需身兼教學、銷售、客服等多重角色,績效考核與續課率、通話時長等指標緊密綁定,未達標者面臨扣薪甚至開除的風險。在此種高壓之下,員工們常常被迫加班。據內部人士提供的考勤記錄顯示,猝死員工李某近三個月平均單日工作時長達 11.6 小時,其中 4 月 22 日(事發前日)下班打卡時間為 23:47。2025 年 3 月某班主任累計加班 189 小時,日均超 14 小時。這種 " 隱形加班 ",看似是員工自愿,實則是在企業不合理考核制度下的無奈之舉。面對基礎工資占比極低,提成占據收入主要部分的現狀,又承受各種處罰措施的高壓管理," 自愿加班 " 幾乎是教培行業員工唯一的選擇。
2 資本邏輯下的企業管理缺失
這并不是猿輔導首次出現這樣的事件,早在 2023 年,猿輔導武漢公司就曾因管理苛刻被媒體曝光。據多名前員工及在職人員透露,猿輔導武漢公司日常工作時長為下午 1 點至深夜 11 點,季度 " 簽單日 " 期間工作時段甚至延長至早 9 點至凌晨 12 點,部分員工單日工作時長超過 14 小時,極端案例中有人連續加班 18 天。有前員工表示,日常加班到晚上 11 點是常態,季度簽單高峰期更是連續半個月凌晨下班。日常管理更是近乎苛刻,吃飯、上廁所都需要報備,若工位離崗超過十分鐘就算脫崗,還通過技術手段監控員工通話錄音、微信消息,讓員工處于 " 全天候待命 " 的高壓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大招聘網站、軟件,猿輔導的招聘信息中不乏雙休、不加班這樣的字眼。而其實際情況與招聘信息可謂是相去甚遠。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的 3 月 6 日,河南鄭州高途公司課程顧問李某宸在出租房內離世,年僅 26 歲。據其妹妹透露,李某宸長期過度勞累,公司要求 24 小時待命,休息時間也要回復工作,生前備忘錄滿是疲憊與孤獨。事發當日中午,同事因聯系不上他,前往其住所查看,才發現他已去世。前員工稱公司連續加班嚴重,工作強度極大。
2022 年 3 月,字節跳動員工在公司健身房運動后身體不適,經 41 小時搶救無效,于 23 日 13 時 43 分離世。其妻子透露,吳某平時加班多、壓力大,且他們剛買房,妻子已懷孕 2 個月。這起悲劇在當時激起了輿論對互聯網企業高強度工作模式的反思,然而過去的事跡還未褪色,已有重復的過往再度出現。" 行業壓力大,加班普遍存在 " 被猿輔導輕描淡寫地當作擋箭牌高高舉起,這種行徑無異于將勞動法踐踏在腳下,這樣將系統性侵犯權益的行為歸咎于個體承受能力薄弱,完美詮釋出企業資本轉嫁責任的底層邏輯。
3 社會 " 系統性過勞 " 的縮影
猿輔導員工猝死并非孤立事件,它只是全社會 " 系統性過勞 " 的冰山一角。在當下,996 工作模式在互聯網企業近乎常態化,員工日均工作 12 小時以上," 狼性文化 " 大行其道;制造業工人普遍面臨 "12 小時兩班倒 " 的高強度工作;服務業員工因 " 靈活用工 " 制度,不僅工作時間長,還缺乏社保保障,外賣騎手日均工作 14 小時卻難以被納入勞動關系 …… 資本逐利的本性讓企業使用以提成取代原本的基礎工資 + 高壓處罰的方式逼迫員工 " 自愿加班 ",績效至上、數據異化,員工淪為 " 數據工具 ",在高壓下身心俱疲。
在這起事件發酵的過程中,許多互聯網大廠紛紛宣布取消 " 大小周 "," 反內卷 " 之勢一望可知,社會對職場穩定性、人性化的期待已成為重要的討論話題。企業應深刻反思,摒棄將員工視為 " 人肉電池 " 的落后思維,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關注員工身心健康。政府部門需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完善監管機制,對 " 隱形加班 " 等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同時推動立法完善,將 " 慢性過勞 " 納入工傷范疇。勞動者自身也應增強維權意識,敢于對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說 " 不 ",積極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起事件,撕開了職場殘酷的真相。" 狼性文化 " 掩蓋剝削本質," 隱形加班 " 成職場常態,勞動者被迫在生存與健康間掙扎。唯有以法治約束資本,以制度保障權益,才能重塑公平職場生態,讓奮斗回歸價值創造,而非無意義的生命消耗。
文 / 嚴雨塵
編輯 / 周芝屹
法律顧問:北京市澤文(西安)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