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6 日,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一名 2 歲女童墜入一口 40 米深、半米寬的廢井,救援難度極大。身材瘦小的女輔警布帕太姆 · 阿布杜喀迪爾主動請纓,下井救人,最終成功救出女童。事后,當地授予其 " 見義勇為模范 " 稱號,政府部門為其頒發了證書獎杯和獎金。
至此,這個故事還未畫上句號——在點贊女輔警勇救女童的同時,網友們也為其后續工作 " 操碎了心 ",呼吁為其 " 轉正 " 為有編制的正式警察,讓獎勵來得更實惠。
4 月 27 日,微信公眾號 " 新疆發布 " 發布了題為《談談下井救童的女輔警 " 轉正 " 這件事》的文章,文章充分肯定了公眾樸素的道德情感和社會正氣,同時條分縷析地介紹了相關政策法規,表示不是不能 " 轉正 ",而是 " 轉正 " 有著嚴格的條件和認定程序,相關部門認可這名女輔警的英勇表現,已給予破格晉級的獎勵。
" 不回避公眾期待,講事實擺道理 "" 對英雄充滿敬意,對回復比較滿意 "" 輿情應對的模板 " ……不少人為當地此番回應豎起大拇指,也了解了警察 " 轉正 " 有著嚴格的規范和條件,破格晉級的決定是在現有制度框架下的特事特辦,最大程度體現了對輔警的褒揚。
英勇救人、授予獎勵、呼吁 " 轉正 "、官方回應……這一事件折射出社會上廣泛存在褒揚善舉的價值觀,同時,這也是公眾意見與相關部門決策的一次良好互動。相關部門能及時關注到網民聲音,有問必答,有理有據,且不失溫度,讓事件有了更多層面的公共價值。
一方面,其為社會治理中如何平衡民意與規則打了樣。
隨著互聯網深入社會生活,公眾輿論對新聞事件進程,包括政策、法律等的影響逐漸增強。相比之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公眾意見建議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是 " 已讀不回 "" 已讀亂回 ",洛浦縣相關方面能傾聽、回應輿論的聲音,是一種可喜的轉變。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做法,有助于引導公眾對熱點事件達成客觀公正的認知,最大程度爭取公眾對相關決策的理解和支持,促進社會治理向好向善。
從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征求意見稿,到對公眾關注的社會新聞、突發事件及時開展調查回應,對坊間傳言予以證實或批駁等,這些都是平衡民意與決策的主動出擊。公開表態、平等對話,是對民意的應有尊重。
另一方面,這也詮釋了 " 敢回應、會回應 " 的重要,彰顯了 " 規則之下有溫度 " 的治理智慧。
很多時候,一些地方和部門不敢、不會與公眾對話,是擔心說錯話、被指責,而這可能導致輿情從真相模糊、發酵到質疑聲四起,甚至引發群體對撕等。回溯過往不少熱點事件,在事件發酵的窗口期,相關方面或 " 沉默是金 " 不表態,或居高臨下地通報式表態,把本可以 " 吃個藥 "" 打個針 " 就能解決的小問題,硬生生拖成 " 截肢 " 等大問題。
不盲目迎合、不冷漠拒絕,以真誠的態度擺事實、講道理,或認錯整改、嚴肅處理,或耐心 " 科普 "、解疑釋惑,讓事實說話、讓法律說話、讓常識說話……近年來一些地方 " 教科書式的回應 " 每每被公眾稱道,這些都告訴我們,看上去最笨的辦法,往往是最有效的辦法。
當然,也要當心輿論場 " 公眾情緒綁架規則 " 的風險,警惕一些公共議題陷入情緒化對抗。比如,公眾意見和情緒不該左右案件走向,案件判決須堅持以事實為證據、以法律為準繩;對突發事件的定性不應被 " 誰弱誰有理 "" 誰鬧誰有理 " 等畸形邏輯帶偏。公眾也須提升媒介素養,學會理性表達。
期待類似的網友與治理部門間的良性互動、雙向奔赴,成為一種日常。
" 朱雀玄武敕令 " 申請改名 " 周天紫薇大帝 " …… 起名能隨心所欲嗎?
編 輯丨單鏡宇
審 校丨劉雅虹
來 源丨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