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卜淑情
人形機器人正逐漸從科幻走向現實,成為全球科技競爭和經濟發展的焦點。摩根士丹利預計,到 202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收入將逼近 5 萬億美元,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發展與推廣方面處于獨特的強勢地位。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摩根士丹利的全球類人機器人模型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將累計部署 10 億臺,年收入將達到 4.7 萬億美元,這一規模幾乎是 2024 年全球最大 20 家汽車制造商 2.5 萬億美元總收入的兩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估計僅包括最終設備銷售,如果考慮供應鏈、維修和支持網絡,市場規模可能更大。
報告寫道,雖然現在宣布誰將最終成為 " 智能類人機器人冠軍 " 為時過早,但如果美國希望在這一關鍵領域保持競爭力,制造能力、教育和國家政策方面需要發生重大變化。
機器人 100 強,中國主導身體
摩根士丹利提出了 " 人形機器人 100" 強——目前參與或與類人機器人市場有重大關聯的上市公司清單。截至 2025 年 4 月 25 日," 人形機器人 100" 今年以來上漲了 4.5% ( 等權重基礎 ) ,仍然跑贏標普 500 指數 10.5 個百分點。
大摩此前報告將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分為三大核心環節,分別為 " 大腦 "、" 身體 " 和 " 整合者 "。其中," 身體 " 主要包括傳感器、電池、電機、減速器等硬件供應鏈環節,而中國在該環節中占據主導地位。
關稅與類人機器人——短期成本上升,長期影響有限
在短期內,由于特朗普引起的全球貿易摩擦,美國類人機器人材料成本預計將顯著上升,美國機器人開發商可能會轉向日本 / 韓國采購零部件以應對較低關稅。
然而,摩根士丹利認為,關稅不太可能影響長期美國類人機器人的采用前景。目前,許多來自亞洲的類人機器人螺絲、減速器、電機、電池在美國幾乎沒有替代品。
報告寫道:
雖然短期內零部件成本可能較高,但我們預計 2030 年代和 2040 年代才會出現大規模采用。
事實上,美國制造業的任何新投資都將大大增加對類人機器人和其他先進機器人的需求,以彌合美國與其他低成本國家之間的勞動力成本差距。
拆解 5 萬億市場,10 億臺部署
報告認為,技術進步將推動人形機器人的普及,特別是在商業和家庭環境中:
到 2036 年,全球將有約 2370 萬臺 ( 約占 10 億臺總量的 2% ) 類人機器人被采用
到 2050 年,低收入國家約 1400 萬臺,中低收入國家約 2.045 億臺,中高收入國家約 5.043 億臺,高收入國家 ( 包括美國 ) 約 2.964 億臺。
高收入國家:假設 2024 年的平均價格為 20 萬美元,2040 年降至 5 萬美元,2050 年降至 4.43 萬美元
中高 / 中低 / 低收入國家:2024 年約 4.9 萬美元 ( 約 35 萬人民幣 ) ,到 2050 年降至約 1.45 萬美元 ( 約 10 萬人民幣 )
報告指出,假設 6 年更換周期,全球類人機器人年收入預計到 2035 年達到 2110 億美元,2040 年達到 1.2 萬億美元,2050 年達到 4.7 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