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 4 月 30 日訊 當中國眼科醫療行業在 2024 年迎來 " 消費復蘇 " 與 " 成本高企 " 的冰火碰撞,華廈眼科用一份極具張力的年報揭開了公司在規模擴張期的典型成長曲線。
財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40.27 億元,同比增長 0.35%;歸母凈利潤 4.29 億元,同比下降 35.63%。看似矛盾的業績答卷背后,一場關乎未來的戰略卡位戰已然打響:這家擁有 " 雙三甲 " 醫院矩陣的民營醫療集團,正以短期利潤換空間的果決,在集采風暴與價格戰交織的產業變局中,構筑 " 技術壁壘 + 網絡密度 + 社會價值 " 的三重護城河。
規模換賽道:全國化布局的攻守辯證法
在整體利潤承壓的表象之下,華廈眼科的經營底盤依然保持穩健。營業收入連續兩年站穩 40 億元關口,在行業價格戰加劇、集采政策持續的背景下,這一成績的取得尤為不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單季雖錄得 1411.93 萬元虧損,但觀察其現金流狀況,經營性現金流凈額仍保持 1.47 億元正值,顯示出核心業務造血能力的韌性。
具體到各業務板塊,消費眼科表現出強勁的成長性,屈光項目收入同比增長 7.44% 至 12.96 億元,視光服務項目收入增幅 5.15% 達 10.69 億元,兩者合計約貢獻總營收的 60%,折射出屈光業務量價齊升與青少年近視防控需求爆發的市場機遇。
年報數據中最具戰略價值的,當屬其 " 內生增長 + 外延并購 " 雙輪驅動的全國化布局成效。通過并購成都愛迪、睢寧復興等區域性龍頭品牌,構建起橫跨 18 省的 "62 家眼科醫院 +66 家視光中心 " 醫療矩陣,并手握廈門眼科中心和成都愛迪兩家三甲醫院。
這種擴張絕非簡單的規模游戲。盡管公司 2024 年管理費用率升至 12.5%,實則暗藏戰略級投入:引進全球頂尖的愛爾康全光塑及蔡司新一代微創全飛秒精準 4.0 兩項屈光新術式、開展國內領先的小梁網微支架 iStent inject W 植入術等。看似沉重的投入也正轉化為技術話語權——截至目前,廈門眼科中心已連續 11 年入圍 " 中國醫學院校 / 中國醫院科技量值 " 榜單,位列 2023 年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 ( 眼科學 ) 第 15 名和五年總科技量值第 14 名,名列全國 GCP 機構藥物臨床試驗量值排行榜眼科專科榜第 7 位 , 在牽頭榜上榜的眼科機構中排名第 3 位。
" 醫療機構的競爭已從床位數量轉向技術迭代速度。" 某不具名醫療產業分析師指出," 華廈眼科在屈光矯正、白內障治療等領域的技術、人才儲備,為其贏得了 3-5 年的窗口期。"
這種判斷在其 " 引才 + 育才 " 的人才戰略中也得到印證。2024 年,華廈眼科啟動 " 華廈眼科人才博聞計劃 "" 南強醫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獲得美國 KSL 醫學診斷試驗室首席科學家沈龍教授、國內知名淚道病專家范金魯教授重磅加盟,全年新增引進 80 名主治及以上全職高層次眼科醫療人才。
向善經濟學:社會價值創造的邊際突破
當行業聚焦 " 醫療屬性 " 比拼時,華廈眼科還將競爭維度升級至 " 社會價值創造 "。
數據顯示,2024 年廈門眼科中心總院長黎曉新教授第 12 次帶隊援藏;集團全年啟動 " 基層眼科醫生實用技術培訓項目 "" 兒童青少年眼保健實用技術培訓項目 "" 近防 365 · 瞳愛伴我行 " 等多個公益關愛項目,累計開展防盲篩查約 146 萬人次;持續開展 " 僑愛心 · 光明行 " 項目 , 累計惠及 10 余萬困難眼病患者 , 幫助 5000 余名白內障、翼狀胬肉困難患者重見光明;" 柬埔寨 · 光明行 " 公益活動中 , 為 135 名柬埔寨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手術。從鷺島到雪域,從手術室到村衛生室,這些看似 " 非經濟性投入 " 構建起專屬華廈的醫患信任紐帶。
此外,從華廈眼科戰略布局的巧思來看,或許醫療健康領域,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只是技術和規模。當多數企業仍在規模擴張與利潤考核間糾結,華廈眼科已悄然從 " 眼科服務商 " 轉向 " 眼健康生態運營商 "。
2024 年,華廈眼科推出 5G 遠程診療智慧醫療平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人工智能診斷互聯網醫院平臺、" 華廈數智長城 " 計劃、華廈眼科互聯網醫院——眼科通智慧診療服務平臺 3.0 等多個智慧醫療平臺 , 不僅引入智能客服 AI 系統 , 更優化服務模式。
這種醫院智慧化管理能力在專病體系建設中尤為凸顯,既形成規范化的電子病歷系統,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醫效率,還能持續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系統,全面構建人工智能在眼病預防、診斷和隨訪等場景的應用,推動實現智能化、個性化精準診療。
上述分析師認為 " 醫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解決公共健康痛點與商業回報的平衡藝術 "。
站在新醫療時代的門檻,華廈眼科的年報既是一份轉型期的成績單,更是一張價值重構的路線圖:在醫療投資回歸價值本質的當下,讓社會福祉與企業成長形成共振,或許才是穿越周期的終極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