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政策引發市場連鎖反應,美國零售巨頭不得不調整采購策略。
沃爾瑪從 3 月要求中國供應商自擔關稅到 4 月主動承擔全部關稅成本,僅用 20余天便完全改變立場。這一政策調整直接反映了特朗普關稅對美國供應鏈和零售市場的嚴重沖擊。
零售巨頭關稅態度 " 急轉彎 "
沃爾瑪 3 月 11 日曾向中國供應商發出通知要求其自擔新增關稅,否則將終止合作。然而到 4 月 26 日,該公司卻緊急通知中國供應商恢復出貨,并承諾自行承擔關稅成本。這一決策變化之快令市場震驚。
《南華早報》報道,江蘇浙江多家制造商已收到美國零售商恢復發貨通知。寧波一家文具出口商表示,新關稅將由美國客戶方承擔,標志著采購政策徹底轉向。
家得寶、塔吉特等零售商同樣敦促中國供應商恢復發貨并承擔關稅。
市場現實迫使政策讓步
供應鏈斷裂是零售商轉變立場的直接原因。數據顯示,關稅政策實施后,洛杉磯港口來自中國的貨輪減少 33%,全美超市貨架空置率高達 30%,消費品短缺情況日益嚴重。
對于零售商而言,貨架空置比關稅成本更致命。數據顯示,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商進口自中國的商品超過50%,一旦品類不全,大量顧客失去一站式購物體驗,市場份額將難以挽回。
全美零售聯合會數據顯示,美國 4 月 CPI 同比攀升 9.8%,其中關稅成本貢獻 43%,導致普通美國民眾日常消費支出明顯增加,尤其低收入家庭生活成本壓力加大。
沃爾瑪 CEO Doug McMillon 在白宮會議上直言,若兩周內無法恢復供應,59% 搖擺州選民可能因物價上漲而轉向反對特朗普。這一警告顯然產生了效果。
4 月 21 日,特朗普會見沃爾瑪、家得寶等零售業領袖討論關稅影響。會后零售商態度迅速轉變,市場普遍認為白宮在民生必需品關稅上做出了某種讓步。
本土替代產能跟不上
關稅政策暴露了美國供應鏈的結構性弱點。盡管特朗普力推制造回流,但美國本土產能遠不足以替代中國供應。
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國家雖被美方視為替代中國的制造基地,但產能規模和供應鏈完整度遠遜于中國,短期內難以滿足美國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美國海關嚴查轉口貿易導致 37% 中國制商品被扣押,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緊張。
這些數據表明,短期內美國市場難以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政策愿望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