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正值爆發前夜,誰將打造人形機器人時代的 " 安卓 " 系統?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研報中表示,大型科技公司正在爭奪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生態主導權,過去一個月內 Apple、Meta、Google、華為等巨頭相繼發布開源機器人模型和工具,意圖將開發者吸引到各自的機器人生態系統中。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強,投資基金規模已達 1870 億元人民幣。大摩分析認為,制造能力和物理智能密不可分,數據獲取將決定 AI 驅動機器人技術的最終贏家。中國在制造業基礎和政策支持方面的優勢,可能使其在這場 " 機器人競賽 " 中占據領先地位。
根據大摩報告,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年收入可達 5 萬億美元,累計采用量將達到 10 億臺。這一規模大約是 2024 年全球 20 大汽車制造商總收入的兩倍。
截止 6 月 24 日收盤," 人形機器人 100" 指數今年以來上漲 14.4%,跑贏標普 500 指數約 11 個百分點。其中雙林股份漲幅高達 148% 居首,金力永磁上漲 132%。中國公司受到重要關注,體現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的強勢地位。
過去一個月,科技巨頭們在機器人領域的開源布局明顯加速。這些公司希望通過開源策略,將 AI 工具擴展到物理世界,同時將開發者更深入地綁定到各自的生態系統中。
Meta 發布了 V-JEPA 2 世界模型,擁有 12 億參數的 AI 世界模型,能夠 " 理解、預測和規劃物理世界 "。
Google Deepmind 推出 Gemini Robotics On-Device,允許公司的 Gemini 機器人模型在機器人上本地運行,以減少延遲并實現完整性
Apple 發布了 EgoDex 靈巧操作數據集,稱迄今為止發布的最大和最靈活的靈巧操作數據集。
華為發布了 CloudRobo 具身智能平臺,華為還提出了機器人到云端(R2C)協議,希望讓更多機器人能夠開發和安全的標準化。
摩根士丹利指出:
隨著公司將 AI 投資分散到物理世界,包括硬件領域,其發展速度只會進一步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科技公司最近才開始大規模招聘機器人人才。
中國政策支持力度空前,汽車公司向人形機器人轉型具備天然優勢
大摩表示,類似隨電動汽車、電池、無人機等領域的支持,中國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支持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繼北京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后,世界首場人形機器人拳擊比賽在杭州舉辦,并在央視全國播出。
政府層面的投資更是大手筆。各級政府已設立總規模約 1870 億元人民幣的產業基金,用于支持人形機器人價值鏈發展。其中包括北京 100 億元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深圳 100 億元 AI 和機器人產業基金等。
武漢市最新宣布設立 10 億元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并為人形機器人部署提供雙邊補貼:應用方最高可獲得 100 萬元補貼(占項目投入 30%),產品提供方最高可獲得 100 萬元補貼(占研發投入 20%)。
5 月份中國人形機器人公司融資活動達到創紀錄的 25 筆交易,其中宇樹科技完成 C 輪融資,估值達 17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吉利、螞蟻集團、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
摩根士丹利中國汽車團隊認為,中國汽車公司正準備向人形機器人轉型,將人形機器人確定為傳統汽車業務的三大挑戰之一,另外兩個是強化汽車增長和智能汽車發展。
商業化部署提速,2050 年或達到 5 萬億美元規模
大摩例舉了一系列商業部署案例:
富士康和英偉達正在討論在休斯頓新建的 AI 服務器制造工廠中部署人形機器人,預計協議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敲定,機器人將在 2026 年一季度工廠開始生產 NVIDIA GB3000 服務器時投入使用。
亞馬遜正在開發必要系統,使人形機器人能夠作為配送工人運營,并將在不久的將來開始實際測試。測試將包括 Unitree G1 等多種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通過 Rivian 電動貨車運送到配送地點。
現代汽車預計在其美國工廠部署 Atlas 人形機器人,而特斯拉繼續預期年底前生產 " 數千臺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用于部署在自己的工廠。
大摩表示,這些部署計劃顯示,人形機器人正從概念驗證階段快速邁向實際商業應用。特別是在制造業和物流領域,人形機器人實現了顯著的效率并降低成本。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全球人形機器人 TAM 模型,預計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年收入將達到近 5 萬億美元,累計部署約 10 億臺人形機器人。這一規模約為 2024 年全球 20 大汽車制造商總收入 2.5 萬億美元的兩倍。
按收入分類:預測到 2036 年,約 2370 萬臺人形機器人將被采用;到 2040 年,這一數字將達到 1.344 億臺;到 2044 年,將有 4.28 億臺人形機器人開始投入使用。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售價將從預計 2024 年的 20 萬美元下降到 2040 年的 5 萬美元。
總的來看,人形機器人市場正處于歷史性拐點,科技產業的生態競爭、政府政策支持、商業化應用落地以及資本市場認可,共同推動這一萬億美元級別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