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變革、產品更新、產業更替 ...... 上半年,汽車行業按下快進鍵,汽車消費在國補和地方補貼的雙重刺激下一路高歌猛進,但行業內、企業間卻在價格戰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度調整,碰撞和思考也隨之而來。
以下是 2025 年上半年車圈大事件盤點,本文將從市場結構、行業痛點、產業整合與企業競爭格局、技術趨勢等方面展開梳理,一起來看一看這半年的風云變幻。
01
新能源車滲透率破紀錄
自主品牌持續領跑
根據 " 乘聯分會 " 數據,5 月新能源零售市場滲透率達到 52.9%,較去年同期提升 6.2 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滲透率高達 74.6%,遠超合資品牌的 6.4%,自主品牌整體市占率更攀升至 65.2%。在這一輪爆發式增長中,吉利銀河以行業矚目的速度成為最快突破百萬銷量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不僅實現量的飛躍,更以設計賦能完成質的突破。
正如陳政強調:" 好設計,銷量說了算。" 在百萬銀河時代的加速到來中,設計已超越美學范疇,升維為中國車企破局的戰略支點,這或許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從規模領先邁向價值引領的關鍵密碼。
02
價格戰的背后是產能結構性過剩
中國設計或帶來破局新方向
新能源車滲透率的快速提升,進一步凸顯了汽車行業產能的 " 冰火兩重天 " ——燃油車產能極度過剩,而小米等頭部新能源車企卻面臨產能不足的挑戰。
今年 3 月,工信部原副部長蘇波在百人會上公開指出:" 目前中國燃油車產能至少有 3000 多萬輛,而近年來新建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已達到 2000 多萬輛,其中大部分為新擴產能,即便通過油電轉換,也僅僅消化了兩三百萬輛燃油車產能,整體過剩壓力仍在不斷加劇。"
6 月,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又在 2025 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再次提出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顯示,2024 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 75%,而汽車主機廠的產能利用率卻僅為 50%。另據乘聯分會數據,2023 年、2024 年中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分別為 48.2%、56%,遠低于國際健康線 70% 的標準。
產能過剩時代,創新才能創造需求,品牌溢價與用戶忠誠度均依靠突破性的產品體驗。未來,能否以設計重構商業模式、提升品牌勢能,或將成為車企能否穿越周期的重要分水嶺。
03
車企迎來整合潮
資源聚焦成戰略重點
產能過剩、價格戰、內卷都是市場集中度加速提升的體現。從去年年底的極越爆雷,到今年 5 月哪吒申請破產,新能源淘汰賽的殘酷性愈發凸顯。面對行業洗牌,合作、整合與重組在各大車企間連番上演,上汽、廣汽、吉利、東風等頭部車企相繼推出整合計劃,以謀求資源聚焦;新勢力品牌則在分化中向內求生。
先是今年 1 月,上汽乘用車開啟全員競聘上崗,對大乘用車板塊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廣汽集團的自主品牌一體化戰略也迎來新進展,廣汽對旗下自主品牌營銷體系進行重大調整,傳祺、埃安的營銷領域被整合。
月,長安與東風兩大汽車集團傳出重組合并消息,但因談判磋商受阻,重組計劃在 6 月初宣告中止。隨后,長安汽車從中國兵裝集團分立,成為獨立央企,未來或尋求更靈活的戰略合作。
吉利汽車則自去年九月發布《臺州宣言》后,內部整合戰略推進迅猛,幾何、翼真和雷達等子品牌并入吉利銀河,極氪和領克合并為極氪科技集團。5 月 7 日,在極氪上市一年后,吉利汽車又宣布計劃收購極氪。按此計劃,極氪將與吉利汽車實現完全合并,退市實現私有化。之后,極氪、領克、吉利銀河、中國星四大品牌將同處在一個公司架構之下,協同資源,重塑吉利價值體系。
從傳統造車廠到新勢力的整合調整浪潮,無不在說明,行業之戰已經到了關鍵階段,過去溫和的、小而散的多品牌策略只造成有限資源的稀釋和浪費,唯有更清晰的戰略目標、更集中的資源才有可能在這場淘汰賽中勝出。
04
汽車行業的 " 恒大時刻 "
論及上半年最出圈的行業事件,還得是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公開訪談中提出 " 車圈恒大 " 概念,直指當前汽車行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而無論是 " 零公里二手車 ",還是 " 車圈恒大 ",都是持續兩年的價格戰、產能過剩和供應鏈矛盾下的產物。
供應商賬期問題的凸顯在 6 月初《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實施下似乎看到一絲緩解希望。國內主流車企紛紛承諾縮短供應商賬期至 60 天,以緩解供應鏈壓力。但業內認為,縮短賬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要踩下價格戰的剎車,還得靠深層次的產能結構調整。
05
一場平權浪潮
隨著技術進步與規模擴大帶來的硬件制造成本下降,智能駕駛在持續推進降本,智駕等平權浪潮成為上半年的行業主旋律。
繼 2024 年年初的 " 油電平權 " 之后,今年 2 月,比亞迪再次提出 " 智駕平權 ",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駕駛技術,將 NOA(自動輔助導航駕駛)技術下沉至 10 萬元級別車型,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智能駕駛技術。
06
汽車電池安全升級
高標準設計引領行業安全新標桿
今年 4 月公信部發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堪稱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新國標在原有基礎上大幅提升安全門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對熱失控的 " 零容忍 " 要求,這倒逼車企與電池企業優化電池穩定性,做到 " 不起火、不爆炸 "。
電池安全一直是動力電池企業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要素之一。新規的出臺有望直接推動行業技術洗牌,促進落后產能淘汰、新車優勝劣汰,同時加速固態電池、NP(無熱擴散)等先進技術的落地應用。
吉利汽車對安全的思考與行動尤其值得一提。吉利始終堅持 " 安全是設計出來的 " 理念,將安全視為產品設計的核心要素而非事后配置的堆砌。以銀河 M9 為例,其機蓋第一碰撞點采用 47 度設計,比行業標準的 45 度高出 2 度,通過精密計算碰撞力學,優化了機蓋弧度與緩沖結構,使潰縮空間達到 240 毫米,提供了行業基準 2 倍以上的 " 安全冗余 "。
07
汽車原創設計爭議
從 " 模仿 " 到 " 引領 "
從 " 保時米 " 到 " 法拉米 ",小米 SU7 和 YU7 兩款車型都因撞臉豪車而受到質疑。然而顏值即正義,設計爭議并未影響兩款車型的市場反響,反而側面印證了汽車設計在品牌塑造中的關鍵作用,它不僅是產品的外在表達,更是品牌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國汽車設計的崛起之路,展現的是文化自信的覺醒。吉利汽車的 " 西湖美學 " 設計語言、榮威的 " 律動設計 " 理念,都在嘗試用現代設計語言詮釋東方美學。這種文化自覺不僅體現在產品上,更延伸到人才培養領域,吉利通過舉辦創新設計營等活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中國汽車設計儲備新生力量。當設計從單純的造型表達升華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中國汽車品牌才能真正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跨越。
探索自動駕駛的權責邊界
3 月 29 日,一輛小米 SU7 在高速路段發生車禍,3 名乘客不幸遇難。事故發生時,車輛處 NOA 智能輔助駕駛狀態,這讓公眾對小米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車輛安全設計提出質疑,對事故的責任認定引發了廣泛討論。
4 月中旬,工信部圍繞 2 月市場監管總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召開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這次會議進一步規范了輔助駕駛宣傳,要求禁用 " 自動駕駛 "、" 智駕 " 等模糊性、誤導性表述。
工信部的一盆冷水給火熱的 " 智駕元年 " 降了降溫。5 月,汽車圈掀起智駕 " 術語變革 ",小米、華為、理想、蔚來、小鵬等企業紛紛將將 " 智駕 " 或 " 智能駕駛 " 的宣傳用語,改為 " 輔助駕駛 " 或 " 組合輔助駕駛 "。智能駕駛技術開始在宣傳上回歸理性。
寫在最后
毫無疑問,上半年汽車事件的演進僅僅只是開始,中國汽車業業正經歷著痛苦的蛻變。設計理念、AI、電池與輔助駕駛技術令全球矚目,而在新能源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行業的加速洗牌與新進入者的實力也令許多車企如履薄冰。這艘產業巨輪會帶我們駛向更好的彼岸嗎?誰能一直站立在這艘巨輪之上?每個人都在等待潮水退去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