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0 日晚上,樂道 L90 正式開啟預售。起售價 27.99 萬元,如果選擇電池租賃(BAAS),價格可進一步下探至 19.39 萬元——一個幾乎擊穿同級別品牌純電 SUV 底線的價格。
這是蔚來第一次把大三排 SUV 拉入 "20 萬元以下 " 的戰場,第一次 " 明確告訴市場我們也可以做性價比 "。而背后,是樂道 L60 銷量失速、四季度盈利承壓、全年銷量僅完成 26% 的焦灼現實。
作為蔚來樂道的第二款車,L90 承載雙重使命:既要挽救 L60 未達爆款的現狀,更要為蔚來四季度盈利目標沖鋒陷陣。李斌為此次預售準備了長達三小時的演講,圍繞一款預售產品大講特講,足見蔚來對這款產品的重視程度。
李斌和秦力洪在發布會后的媒體溝通會上多次強調," 這是正常價格 "。但從外部視角來看,這其實是蔚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賭上全部體系能力,從成本、供應、傳播到交付,進行一場不允許失敗的爆款戰役。
不是 " 血拼價 ",而是算清了賬
表面看,樂道 L90 的定價頗有 " 貼身肉搏 " 的意味,起售價直接壓到 27.99 萬元,電池租賃方案甚至突破 20 萬元以下心理線。但蔚來并不認為自己是在打價格戰。
" 這不是血拼價,是正常價格。" 聯合創始人秦力洪在發布會后強調,并透露今年樂道的考核機制已調整為 " 銷量 × 毛利經營成本 " 的經營導向,不再盲目追求銷量數字。這一變化,揭示了 L90 背后的精算邏輯:既要打得出去,更要算得回來。
在 2025 年已呈白熱化的 "9 字輩 " 三排旗艦 SUV 戰場中,理想 L9、問界 M9、騰勢 N9、極氪 9X、紅旗國耀等重磅車型密集上陣。盡管看似熱鬧,但在真正的純電三排 SUV 領域,可選項仍然稀缺,且集中在高端段位,主流市場則幾乎被增程和插混車型占據。
L90 的切入,正好填補了 25-30 萬元價格帶的純電三排 SUV 空白。蔚來在不犧牲核心體驗的前提下,將價格壓縮到大眾家庭可接受區間,形成 " 高配低價 " 的錯位競爭策略。這既避免了與高端車型正面交鋒,也有望通過性價比優勢滲透家庭用戶圈層。
從品牌產品矩陣來看,L90 定位于 25-30 萬元的 6/7 座家用 SUV,與 20 萬元級別的 L60 形成梯度。而計劃中即將推出的大五座旗艦 L80,將進一步豐富 25 萬元上下的產品布局,形成以空間維度為劃分的 " 家庭場景三件套 ",既拓展市場,也規避內部蠶食。
李斌特別強調,盡管 L90 定價激進,但仍保持合理毛利空間。這源于產品研發階段就確立的成本控制體系——通過復用集團座椅平臺、優化電池容量等舉措,在保證用戶體驗的同時嚴格控制成本。蔚來內部采用零毛利定價模型精準測算制造和稅后成本,使得最終市場指導價與內部成本之間留有合理空間。
這場看似激進的定價戰,其實背后是深思熟慮的戰略組合拳——既有成本控制模型支撐,也有品牌定位邏輯指引。在如今的純電市場中,比拼的不只是產品力,更是精細化的運營能力與體系效率。蔚來選擇用工程和算法,讓價格回歸 " 可持續的現實 "。
不做蔚來 " 平替 "," 家庭牌 " 更清晰
定價只是品牌打法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要落到產品上。
樂道的誕生本質上是對用戶需求的精細化運營,當蔚來意識到僅靠 " 性能豪華 " 的標簽難以撬動主流家庭市場時,樂道品牌應運而生。李斌在溝通會上解釋,樂道定位為家庭用戶打造高品質車及品牌;蔚來作為高端品牌,主要競爭對手是 BBA。" 汽車行業中,大眾與奧迪、保時捷,豐田與雷克薩斯,都針對不同價格區間和用戶群推出更貼合的品牌,給用戶更豐富選擇,這是可行的。"
上海車展期間,蔚來曾透露,70% 的樂道潛在用戶是 " 二孩家庭 ",他們更注重空間的實用性,而非 " 新物種創新 "。因此,樂道 L90 舍棄蔚來標志性的 " 科技感 " 設計語言,轉而采用 " 功能優先 " 的設計哲學,從家庭用戶的實際乘坐需求出發構建車型。
此外,樂道 L90 雖然繼承了蔚來的 900V 平臺、換電體系等核心技術,但傳播重點從 " 技術先進性 " 轉向 " 技術實用性 ",用場景化的語言詮釋技術價值。
家庭用戶的核心需求首先體現在空間上,在傳統認知中,家庭用車往往意味著妥協——為了空間犧牲操控,為了舒適放棄駕駛樂趣,為了經濟性降低性能標準。樂道 L90 卻試圖打破這種二元對立。
基于全域 900V 高壓架構,樂道 L90 將前機艙從傳統的 " 無用空間 " 轉化為 240L 智能儲物艙,可以同時容納兩個 20 英寸行李箱加一個兒童箱。后備箱空間也達到了 430 升,可以同時存放 7 個 20 英寸行李箱。從早期產品定義開始,樂道 L90 就把「六人十箱」的空間自由作為產品體驗的重點。
補能焦慮則是大三排 SUV 用戶尤其家庭長途出行的關鍵痛點。L90 憑借 85kWh 電池,單電機 340kW 動力車型可以實現高達 605 公里的 CLTC 續航。
更重要的是,該車型完整繼承了蔚來 " 可充可換可升級 " 的補能體系,配合蔚來已建成的 4635 座自營充電站、26586 根充電樁,以及接入的 127 萬根第三方充電樁,構建了行業領先的補能網絡。特別是覆蓋全國 "9 縱 9 橫 14 大城市群 " 高速公路主干網的 3300 座換電站,實現了高速路段平均 180 公里一座換電站的密度,既解決了節假日長途出行的充電難題,又通過換電體系內置的電池檢測功能,間接提升了二手電動車保值率。
這些技術創新的共同點在于,它們不是簡單堆砌參數,而是將工程突破轉化為實際使用價值,讓家庭用戶在享受大空間的同時,無需在性能、便利性和智能化方面做出妥協。
為什么 L90 必須成爆款?
一款有誠意的產品,加上一份出人意料的定價,是建立市場信心的開始,但遠遠不夠。
蔚來 2025 年定下了 " 銷量翻番 " 的目標,全年交付目標約 44 萬輛。但截至 6 月底,交付量為 11.42 萬輛,目標完成率僅 26%。這意味著下半年平均每月需交付超過 5.4 萬輛,相當于當前月均銷量的兩倍有余。
目前,蔚來旗下擁有聚焦高端市場的蔚來品牌、對標特斯拉 Model Y 的大眾品牌樂道,和入門級品牌螢火蟲。真正能承擔走量重任的,只能是樂道。
而樂道 L60 的現實表現并不理想—— 2025 年一季度月均銷量不足 5000 臺,遠低于盈虧平衡線所需的 2 萬臺,直接導致樂道總裁艾鐵成引咎離職。他在離職信中坦言," 過去一段時間,未能讓樂道 L60 達到匹配其產品力的銷量。"
隨著艾鐵成的 " 下課 ",蔚來對樂道進行了新的人事任命。公司原能源業務負責人沈斐擔任樂道汽車總裁,全面負責樂道銷售工作和區域公司管理,向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匯報。
這一調整在二季度初見成效,樂道品牌在二季度展現出復蘇跡象。2025 年第二季度,樂道品牌共交付新車 17,081 臺,環比一季度增長 15.6%。但這樣的增長幅度距離目標仍有巨大差距。在幾個月前的上海車展上,蔚來聯合創始人秦力洪明確表示,樂道品牌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公司能否在四季度實現盈利。
在這樣緊迫的時間窗口下,即將上市的 L90 的成敗將直接影響蔚來全年戰略目標的實現。隨著三季度 ES8、L80 等多款新車同步上市,蔚來產品矩陣正迎來最強攻勢。但要在剩余時間內填補近 33 萬輛的銷量缺口,意味著樂道 L90 必須復制當年 Model Y 的爆發軌跡,實現月銷破萬的持續性表現。
但挑戰同樣嚴峻,在理想 i8 等競品的包夾下,樂道 L90 需要證明自己不僅是技術標桿,更是能滿足多孩家庭全方位需求的實用之選。" 樂道 L90 和理想 i8 都是以純電終結增程的大 SUV 轉折之作;兩者功能取向、設計理念不同,還是交給市場去判斷。" 秦力洪說到。李斌也表示,只要選純電就是隊友,也祝理想 i8 大賣。
蔚來深知,哪怕產品力再強,沒有穩定交付和節奏管理,也可能前功盡棄。李斌在交流中坦言,ET5 就是前車之鑒。供應鏈穩健、脈沖式營銷節奏的掌控、產能調配的靈活性,這些都決定 L90 能否 " 上市即上量 "。
這場戰役的結果,或將決定蔚來能否在新能源市場下半場保住頭部陣營的入場券。L90 若失敗,蔚來的全年銷量、盈利節點乃至品牌信心都將被重新評估;若成功,它將成為蔚來大眾化轉型真正的起點。
不是爆款也得爆款,L90 沒有退路。
爆款之后,更難的是持久戰
爆款是起點,不是終點。L90 的真正考驗,不是第一波訂單,而是如何持續熱銷、穩定供給、守住口碑。
李斌說得直白," 第一個月的需求,大家都不會特別擔心,關鍵是怎樣持續旺銷。" 樂道 L90 具有競爭力,但銷售、營銷、傳播等團隊如何持續保持熱度,對每個品牌都是挑戰。
過去,ET5 的 " 卡脖子 " 交付曾讓蔚來錯失窗口期;L60 因定位模糊和節奏失衡,未能轉化聲量為銷量。如今的 L90,要在聲量尚在時迅速建立口碑,再借助供應鏈節奏與精準備貨拉長銷量生命周期。
李斌總結當前汽車營銷的脈沖式特點:" 如果大批備貨,一旦需求衰減,可能對供應商帶來挑戰。既要適應脈沖式傳播環境,又要保證供應鏈平順性,難度比以前大很多。" 這是蔚來在沖銷量與平衡供應鏈之間的兩難處境。
在當下高度競爭且充滿變數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節奏的把控往往比單純追求速度更為關鍵。真正的競爭力在于能否在動態調整中持續優化,找到最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
就樂道而言,在組織運營、產品定位和用戶溝通之間,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可行的商業邏輯。市場需要更多時間來檢驗這些調整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方向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但這并不意味著萬事俱備。在一個不確定性高度堆疊的新能源市場,真正的確定性,只能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節奏掌控與執行能力。而 L90,就是蔚來試圖重新掌控主動權的起點。
一場有關 " 生死 " 的戰役正在展開,它沒有彩排,沒有緩沖,也沒有 B 計劃。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 作者|韓敬嫻 編輯|李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