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特約評論員 馮奎
7 月 14 日至 15 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我國城市發展與內需釋放指明了新方向。
過往很長一段時間里,城鎮化被視作我國最為雄厚的內需,其核心邏輯在于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遷移,引發一系列連鎖需求:住房需求帶動房地產投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需求拉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時消費模式從農村的相對單一轉向城鎮的多元豐富,帶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而如今,這一最強大的內需正逐漸聚焦于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以實現從依賴人口遷移的規模效應,向依靠城市功能升級的質量效應的深刻轉變。
城鎮化曾經通過要素集聚釋放出了巨大的內需能量。2024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 67%,與改革開放初期不足 20% 的水平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在此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極大地推動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據測算,農業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后,勞動生產率平均提升 3~5 倍,2015~2023 年累計拉動 GDP 增長約 12%。與此同時,新增城鎮人口的消費需求持續擴張,其人均消費支出相較于農村居民高出 1.8 倍。若按年均新增城鎮人口 1000 萬計算,每年新增的消費需求約為 3000 億元。彼時,內需潛力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房地產投資年均增長 15% 以上,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累計超過百萬億元,消費市場規模從不足 10 萬億元擴展至 47 萬億元。
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其內需動能呈現出新變化。一方面,盡管城鎮化的總量潛力仍有一定空間,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距離 75% 的城鎮化成熟期還有 8 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大約對應著 1.3 億農業轉移人口。然而,城鎮化率每提高 1 個百分點對 GDP 的拉動效應,已從 2015 年的 0.8 個百分點下降至 2023 年的 0.5 個百分點,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另一方面,城鎮化的質量亟待提升。2024 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差距擴大至 17.3%,意味著約有 1.4 億人口尚未實現市民化。這種公共服務的不均衡導致縣域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城市居民的 53%。若能補齊公共服務差距,基于這 1.4 億未市民化人口測算,每年可釋放 1.2 萬億元的消費增量。從結構性矛盾來看,2024 年縣城人均市政設施投資僅為城市的三分之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
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來看,下一步我國經濟最強大的結構性潛力在于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這與城鎮化階段的內需邏輯有著本質區別。
從驅動內核來看,城鎮化主要依賴 " 人口 + 土地 " 的要素投入,表現為鋼鐵水泥等硬件設施的物理擴張;而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則依靠 " 創新 + 服務 " 來提升效率,體現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帶來的化學反應,一些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創造的 GDP 相當于傳統工業區的數倍。
從需求結構方面而言,在城鎮化時期,65% 的內需拉動來自投資;而當前,72% 的城市內需增長由消費與創新共同驅動。
從衡量標準上分析,城鎮化潛力與固定資產投資、城鎮人口數量等規模指標密切相關,而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潛力更多地體現在單位 GDP 能耗、高新技術產業占比等質量指標上。這種轉變,正是為了適應我國內需結構從 " 有沒有 " 向 " 好不好 " 升級的必然結果。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潛力,因城而異,但也有一些 " 同類項 " 可尋。
一是在空間與體系優化方面,城市群與都市圈的協同發展將釋放出強勁投資動能。以成都都市圈為例,2025 年圍繞 9 條重點產業鏈推進 51 個產業項目,年度投資超 370 億元。2024 年全國縣城基建投資同比增長 12%。城鄉融合中,土地整理催生 " 整理 - 增值 - 再投資 " 的良性循環。
二是在創新與數字驅動方面,創新看似聚焦技術突破,實則是拉動內需的核心引擎,其通過創造新供給、激發新需求,可形成 " 研發投入 - 成果轉化 - 消費升級 " 的內需閉環。2024 年,30 個創新型城市憑借 60% 的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度和 75% 的研發投入占比,將技術突破轉化為市場動能:專利轉化率比中小城市高 30 個百分點,意味著每 100 項研發成果能多催生 30 個新產品、新服務,直接拉動消費升級。
三是在綠色與服務升級方面,城市承載著全國 85% 的能源消耗,其綠色轉型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2024 年,城市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上升至 10.8 萬億元。從 " 商品消費 " 向 " 服務消費 " 轉變,是城市內需的一個顯著特征。2024 年,教育、健康等服務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 50%。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 " 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 " 列為重要任務,并要求 " 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預計到 2030 年,城市服務消費市場規模將達到 15 萬億元。
四是在安全與韌性基建方面,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著重部署了 "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 "。預計老舊管網改造可撬動 1.2 萬億元投資,防洪排澇設施的升級每年需投入 5000 億元。加強城市的安全與韌性建設,不僅能保障城市平穩運行,還能在投資過程中創造大量的內需。
從城鎮化到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最雄厚內需潛力載體的變遷,本質上是發展邏輯的一次重大升級。過去依賴人口紅利,如今依靠人才紅利;過去比拼投資規模,現在較量創新濃度;過去重視硬件建設,現在強化軟件升級。
從城鎮化到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內需潛力始終存在,只是表現形式與釋放路徑將發生深刻轉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以此為指引,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勢必將持續釋放創新驅動的產業內需、品質提升的消費內需、更新改造的投資內需,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