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時常感覺提不起勁,躺不平,又卷不動,不妨了解下徐霞客的一生。
徐霞客生活的晚明,政治腐敗、農民起義、外族威脅交織,屬于典型的 " 歷史垃圾時間 "。然而,他用一生證明:個體在時代的困局中,仍可以活出堪稱偉大的人生。
徐霞客出生于萬歷十五年,也就是公元 1587 年,按照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看法,這一年," 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以今天的眼光看,那年熱搜榜上最大的新聞是,盛名累累的清官海瑞在南京病逝。
徐霞客的別樣人生源于應試運氣太差。十五歲那年,徐霞客童子試名落孫山,他就公開宣稱 "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他有這樣的底氣,離不開一個厭惡科舉的原生家庭。徐霞客出身江陰梧塍徐氏,家族自北宋末年起積累巨額財富。徐家擁有良田數萬畝、藏書樓 " 萬卷樓 " 及龐大莊園,富甲一方。
徐霞客五世祖徐經曾與唐伯虎同赴科舉,卷入 1499 年科舉舞弊案被革除功名,此后五代人都科場失意。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目終身拒絕仕途,就連無錫官員登門拜訪,他聞車馬聲即從后門溜走。徐有勉常攜家童游歷蘇杭山水,其淡泊名利、崇尚自由的精神深刻影響了徐霞客的價值觀。他說:" 霞客眉宇間有云霞之氣,可繼承我志,不求富貴。" 他教導徐霞客:"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鼓勵其探索自然。
更難得的是,徐霞客還有一位不落俗套的母親。徐霞客 19 歲時父親去世,因顧慮母親不敢遠行。王氏主動縫制 " 遠游冠 " 鼓勵兒子遠游:" 男兒志在四方,豈能為我作籬下雞駒?" 破除 " 父母在,不遠游 " 的傳統,此時,徐家家道中落,王氏靠織布維持生計,卻全力資助兒子考察。她要求徐霞客記錄旅途見聞," 歸來一一示我 ",間接促成《徐霞客游記》的誕生。王氏 80 歲時為證明身體康健,親自陪徐霞客徒步游宜興。
在晚明,科舉競爭激烈,全國秀才數量高達 60 萬,但中舉機會渺茫。多數底層秀才陷入貧困,如楊繼盛回憶早年 " 借住僧舍,冬日汲水手與桶凍在一起,缺油點燈只得月下讀書 "。為謀生,他們常兼職處館教學、游幕佐政、行醫甚至經商??茍鑫璞祝ㄈ缣撇⒈徽_陷案)、黨爭傾軋導致許多才子仕途斷絕。唐伯虎、徐渭等人轉向賣畫、縱酒、狎妓,以 " 別人笑我太瘋癲 " 自嘲,實則掩藏理想的幻滅。
徐霞客選擇了另一種人生。
這首先要感謝家族很早跳出科舉泥潭,催生了變異的科學探索的基因,徐氏 " 萬卷樓 " 藏書結構獨特——非四書五經為主,而是側重《山海經》《水經注》等地理雜著。少年徐霞客 " 特好奇書,侈博覽古今史籍及輿地志 "(陳函輝《霞客墓志銘》),在無人規訓的知識曠野中自然生長出探索欲。
當時,利瑪竇等傳教士引入《坤輿萬國全圖》,引發中國士人對世界地理的好奇。徐霞客雖未直接接觸西學,但江南開放的文化氛圍,促使其以腳步丈量未知土地。
青年時,徐霞客就已經遍訪名山。20 歲,他新婚不久首游太湖,登東西洞庭山,考察湖岸地貌。二十二歲,又北上游泰山、曲阜,首次記錄泰山花崗巖節理特征。1613 年,他首訪浙江天臺山、雁蕩山,勘誤《大明一統志》錯載的雁蕩大龍湫源頭。
此后,他攀登黃山,發現黃山蓮花峰高于天都峰(現代實測:蓮花峰 1864m 、天都峰 1810m),推翻舊志記載。三十一歲那年,徐霞客溯長江登廬山,詳析漢陽峰谷地成因,指出 " 冰劫洼地 " 遺跡,比后代的地理學家李四光研究早了三百年。
在外行走,徐霞客常年背負三十斤行囊,包括麻繩(百丈)、銅壺(計時)、火鐮、量尺,還有油布包裹的日記本、松煙墨、狼毫筆,以及鹽塊、藥囊。今天我們看到的清代畫家所繪 " 晴山堂肖像 ":青衫方巾、執卷而立(如儒生),實為藝術美化。錢謙益所作的《徐霞客傳》記載,這個江陰男人身高約 1.7 米,高顴骨,深陷眼窩,肩寬背直,因常年負重攀爬,肌肉精悍,但也形成駝峰狀肩部隆起,類似現代登山者體態。
人近中年,徐霞客開始游歷中原。三十七歲,他考察河南嵩山,糾正《漢書》錯載的少室山高度,實測太室山與少室山相對高差。1630 年,他抵達北游盤山(天津薊州),記錄華北溫帶落葉林垂直分布帶。四十六歲,徐霞客抵達山西五臺山考察,繪制北臺葉斗峰(華北最高峰)冰緣地貌草圖。恒山探險,發現懸空寺建筑與砂巖崖壁的地質適配性:" 石崖橫亙,樓閣懸嵌 "。
經一年追蹤,徐霞客在麗江石鼓鎮發現長江上游金沙江大拐彎,推翻《禹貢》" 岷江導江 " 千年謬誤(《溯江紀源》)。后來,他還界定了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定位:指出高黎貢山為兩江分水嶺,糾正舊圖將怒江繪為瀾滄江支流的錯誤。
在西南的探險異常艱苦。他在《滇游日記》中記載,草鞋每月磨破 3 雙,雨季身披蓑衣 " 終日濕衣如鐵 "。日食一餐,以炒米、芋頭充饑,曾 " 七日不火食,啖野梨山柿維生 "。徐霞客還向瑤族學食蜂蛹,向苗人學飲蛇血,稱 " 異味可振精神 "。
五十二歲,徐霞客完成了人生最后的地理發現,他在云南騰沖完成對中國首座活火山(打鷹山)的勘測,記錄 " 山頂石色赭赤…硫磺煙氣灼人 ",并關聯地熱與溫泉形成機制。次年,在云南賓川考察途中染病,雙足潰爛無法行走。他原本計劃從云南繼續西行至西藏墨脫、新疆昆侖山考察,但因足疾夭折,僅完成《游記》60 萬字中的 40 萬字,《山脈圖志》《水脈考》等專著未及動筆。
后來,由納西族土司木增派滑竿送行徐霞客,經貴州、湖南、湖北等地東歸故鄉。途中于湖南湘江遭遇盜匪,行李盡毀,僅抱病保護考察手稿幸存。被船運回江陰家中時,已 " 不能食、不能寢 ",體重不足 70 斤,但堅持每日口述旅途見聞,由族侄徐曾印記錄。
1641 年 3 月 8 日,當時還在農歷正月中,徐霞客在病榻上撫摸從云南帶回的火山巖標本,長嘆 " 張騫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得涉流沙昆侖之巔,死不足恨!" 后溘然長逝,終年 54 歲。
終其一生,徐霞客的足跡覆蓋明兩京十三省中的 21 省區,尤其晚年 4 萬里的西南遠征徹底重塑中國地理認知,其考察精度驚人:在廣西測量的 163 個洞穴,20 世紀 70 年代復查誤差率不足 5%;金沙江正源結論被 1978 年長江科考隊最終確認;2020 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團隊用遙感數據驗證徐霞客 1639 年滇西路線,發現 97% 的地貌描述符合衛星影像,高程誤差(2022)。
徐霞客去世四年之后,清軍攻陷北京、南下之際,江南爆發大規模 " 奴變 "。徐家作為江陰富戶,成為家仆報復的目標。暴亂中,徐霞客長子 徐屺、侄子 徐亮工(一家五口)、徐亮采(一家十六口)全部被殺。徐宅被焚毀,家族成員 二十余人遇難,僅三四人僥幸逃生,尸骨多葬身火海。
徐家積累的財富、文物、藏書(如祖傳萬卷樓殘存文獻)幾乎盡毀。徐霞客臨終前托付族侄季孟良整理的 60 萬字原始手稿,在宅邸大火中焚毀六分之五,徐霞客珍貴的一手地理記錄(如巖溶地貌、邊疆民族志)永久散佚,導致后世《游記》版本混亂。
徐氏家族唯一幸存的直系血脈,是徐霞客與第一任夫人的婢女周氏所生的私生子李寄,滅門后,李寄畢生尋訪父親散佚手稿,整合季孟良殘本、仆人顧行口述及徐霞客友人收藏,補入湘江遇盜后日記(占現存文本 25%),耗時數十年編成今本《徐霞客游記》。不過李寄也對手稿進行了一些修改,刪除了永歷帝部將劫掠科考隊事件,隱去對南明政權的批評。我們今天能讀到的《徐霞客游記》大約有 60 萬字,只是最初內容的六成左右。
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 " 徐霞客是世界上最卓越的野外地理學家。他的游記讀來不像出自十七世紀的學者,倒像一位二十世紀野外勘探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徐霞客并不孤獨,在他所處的明代,有至少三十多位地理測繪探險愛好者,都留下了野外考察記錄。李約瑟認為,徐霞客是 " 代表的是被歷史掩蓋的中國實證傳統——從酈道元《水經注》到羅洪先《廣輿圖》,中國地理學始終存在一條被忽視的野外勘探脈絡。" 據此,判斷 " 中國文明從未缺失科學基因,只是現代科學未能在此自發完成轉型。"
后世判定的 " 垃圾時間 ",對當時人而言仍是鮮活的生活現場。徐霞客的傳奇在于,當歷史墜入黑暗,他選擇成為火把而非灰燼。在驛站系統崩壞、盜匪橫行的晚明,他以十萬里徒步證明," 垃圾時間 " 的本質,是文明熵增至臨界點后的茍延殘喘,是主流價值體系的失效,但個體真正的自我實現,恰始于對這套體系的掙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波波夫同學,作者:波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