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近兩年,《逆水寒》手游還在持續帶來驚喜。
4 月 25 日,《逆水寒》手游 " 國風民俗季 " 版本正式上線。正如其名,新版本融入了大量國風民俗元素,將越劇、皮影戲、儺面等傳統文化與游戲的劇情和副本有機融合,為玩家帶來沉浸式的非遺文化體驗。
此外,新版本還進一步升級了游戲的畫面表現,不少玩家在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對游戲的新內容和畫質提升打出了好評。
持續加碼內容的同時,《逆水寒》手游延續了一貫克制的商業化路徑——免費和 6 元低價服裝仍是主流,憑借高性價比激發玩家們的付費熱情。新版本更新當日,游戲迅速沖上 iOS 游戲暢銷榜第 8 的高位,考慮到此次版本接近賽季和賽年后期,這個成績十分可觀。
一年多以前,憑借領先同代的產品力和 " 不賣數值、小額付費 " 的商業模式,《逆水寒》手游開服即在口碑、新增、營收等多方面刷新了 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下文簡稱 MMO)手游的歷史紀錄。在持續運營了近兩年后,這款游戲依舊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在持續不斷為玩家帶來驚喜的同時,獲取可觀的商業回報。
在這背后的長青密碼,似乎已經成為了游戲行業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參考答案。
融入傳統文化,逆水寒手游還在發力
作為一款國風大 DAU 產品,《逆水寒》手游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絕佳舞臺。
此次 " 國風民俗季 ",游戲將越劇、皮影戲、儺面等非遺文化與版本內容深度融合。玩家不僅能通過新主線劇情親歷北宋閩南皮影戲演繹的上古傳說,還能在戲曲主題副本《蝶夢三折》中化身梁祝角色,參與舞臺化戰斗。該副本由曹禺劇本獎得主余青峰、屈曌潔聯合編劇,結合戲曲唱腔與光影效果,讓玩家 " 以身入局 " 感受非遺藝術的張力。
新地圖 " 楓林小駐 " 則打造了極致的東方美學場景:紅楓林與古驛站的結合,輔以動態天氣與晝夜光影,配合戲臺上越劇《梁祝》演出,構建出 " 視覺、聽覺、交互 " 三重感官的沉浸式體驗。玩家甚至可通過 " 戲影模式 " 自由切換運鏡視角,近距離觀察戲曲服飾的蘇繡細節——這些服飾由非遺傳承人姚惠芬參與設計,針法通過圖形技術精準還原。
在傳統文化外,版本還聯動國產民俗游戲佳作《紙嫁衣》,推出解密玩法《魂往陰陽》與限定外觀。兩者以 " 中式民俗 " 為紐帶,將《逆水寒》的江湖敘事與《紙嫁衣》的懸疑風格巧妙嫁接,吸引大量非 MMO 玩家入坑。而游戲內 " 賽博算命 " 功能的加入,則通過 AI 技術模擬《周易》占卜,讓玩家在互動中感知東方玄學的文化魅力。
回顧《逆水寒》手游上線以來的表現,不難看出游戲在 " 不肝不氪 "" 融入傳統文化 " 等方面的一以貫之,這樣的理念推動游戲持續破圈,長線運營過程中保持持續生命力,抬高品類天花板,給武俠 MMO 賽道帶來了新的活力。
革新品類長線運營和商業模式,迎合新一代玩家需求
MMORPG 是中國游戲非常重要的支柱品類,它有著堅實的玩家基礎,并且有很多長線穩固的頭部產品。
中國版協游戲工委 ( GPC ) 的調研數據顯示,早在 2013 年上半年,國內 MMORPG 游戲收入就突破了 142 億元,占客戶端網絡游戲總收入的 60% 以上。彼時端游還是國內游戲行業的收入主力,占大盤的 64.5%,手游僅有 13.5%,可以說,早年間 MMO 品類占據國內游戲行業收入的半壁江山。
然而,傳統 MMO 面臨一些桎梏:對 " 高 ARPU(用戶平均付費值)+ 強社交綁定 " 的路徑依賴,是該品類最顯著的問題之一。在新時代,這一模式引來大量年輕玩家對 " 付費碾壓 " 與日常任務 " 打工感 " 的抵觸,導致 MMO 用戶圈層日益固化。相關數據顯示,全球 MMO 手游市場規模在 2019 年達到峰值,此后便開始走下坡路。
不同代際玩家有著差異化的用戶需求,隨著時代變化,MMO 也需要演變和進化。如今,年輕一代玩家有著更多的選擇,不愿在游戲中承擔過多壓力,付費也更多出于悅己和自我表達的需求,而非社交碾壓。
基于這些變化,《逆水寒》手游進行了長線運營和付費模式的革新:將游戲的核心付費點由數值轉向外觀,通過 6 元時裝、戰令制、外觀抽獎等小額付費設計,將商業模式轉向 " 大 DAU+ 低 ARPU"。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入門門檻,更將付費動機從 " 戰力競爭 " 轉向 " 審美表達 ",契合 Z 世代 " 悅己消費 " 趨勢。
為了迎合年輕玩家更多元化的需求,降低 " 打工感 ",《逆水寒》手游開創式地推出了 " 殊途同歸 " 系統,使得玩法偏好各異的玩家能夠在游玩不同的內容后得到相近的獎勵。
相應的創新并不容易,《逆水寒》手游的制作人曾表示:" 殊途同歸難,是因為它會牽扯到很多問題,比如獲得同等資源的效率、難易程度、平衡性……在《逆水寒》手游出來之前,還沒有游戲是這么做的。"
在游戲設計、游戲內容和商業化模式革新的緊密結合下,《逆水寒》手游上線后表現優異,僅用一個月就收回了 10 億成本,用戶規模超過了 4000 萬,打破了網易內部、MMO 手游品類的多項記錄。根據外部估算,《逆水寒》手游首年的流水達到了 200-300 億。
新模式的優越性還體現在游戲的留存數據和用戶畫像上。制作人曾表示,《逆水寒》手游在上線很多天后,DAU 還在漲,而傳統 MMO 一般第二、三天后就開始跌了。在用戶構成方面,游戲吸引了不同類型的玩家,其中超過 7 成的玩家從來沒玩過 MMO。因此,《逆水寒》手游被許多玩家稱為 " 年輕人的第一款 MMO"。
大 DAU MMO 的戰略價值
逆水寒手游將付費模型由 " 小 DAU、高 ARPU" 轉向 " 大 DAU、低 ARPU",迎合了新時代玩家需求的變化,擴大了品類的用戶基數,進一步拔高了賽道天花板,更良性的長線運營模式也為產品的長線生命力提供了保障。
在網易財報電話會上,網易集團執行副總裁胡志鵬曾著重表揚《逆水寒》手游的設計,表示網易致力于打造一種新型游戲付費模式。" 經過我們統計,有 1/3 的《逆水寒手游》玩家之前沒有玩過網易的游戲,這些用戶主要來自于市場上其他規模比較大的游戲。"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逆水寒對很多泛用戶來說,同樣是一款比較友好的游戲。
在擴大用戶群體的同時,《逆水寒》手游延續、甚至放大了 MMO 游戲在社交方面的獨特優勢——相比其他品類,MMO 的社交屬性天然滿足了非常重要的用戶需求;在產能方面,社交的涌現性也極大降低了長線運營的內容生產壓力。
對于網易這樣的行業頭部公司,用戶社交關系的沉淀還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是很多其他類型的游戲和廠商羨慕不來的。在此背景之下,《逆水寒》手游作為一款具有大 DAU 屬性的 MMO,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獨特的社交生態和相應的產品功能,賦予了《逆水寒》手游 " 游戲版抖音 " 的巨大想象空間。觀察游戲的社交生態,不難發現《逆水寒》手游的玩家社交不僅局限于游戲內,在游戲之外也形成了巨量的社交傳播。
基于游戲內外強大的社交粘性,近期《逆水寒》手游順勢推出 " 劇組站 " 功能,讓玩家不必切換 App,在游戲內就能體驗到觀看和生產短視頻的快樂。
這些功能不斷激發玩家的二創熱情。這種 " 游戲內社交 + 跨平臺傳播 " 的生態,使其成為 " 武俠版抖音 ",持續吸引泛用戶流入,幫助游戲不斷鞏固甚至擴大用戶基本盤。
在長線運營過程中,《逆水寒》手游還發揮了 " 新技術試驗田 " 的作用。項目組通過對自身進行技術內卷,持續提升技術力,擴大競爭優勢。
在游戲質感方面,《逆水寒》手游不斷提升場景表現、優化人物模型,目前 PC 桌面版通過智能加載技術將啟動速度提升 70%,并支持 4K 分辨率與寫實光影渲染;在 AI 應用方面,作為網易 AI 技術的落地先鋒,游戲已接入 DeepSeek、通義、文心等 6 大國產 AI 模型,構建智能 NPC 女團。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逆水寒》手游本身的用戶體驗,也能夠反哺網易其他產品。
當多數廠商仍在為 " 如何延長 MMO 生命周期 " 焦慮時,《逆水寒》手游以 " 文化深耕 + 技術內卷 + 社交裂變 " 的三重引擎,證明了一條可持續路徑:通過降低付費壓力擴大用戶基數,通過技術升級維持品質標桿,再以社交和 UGC 生態形成傳播護城河。
其戰略意義已超越單一產品,成為網易沉淀社交關系,布局未來的關鍵入口。正如玩家所言:" 它不只是游戲,更是一個‘會呼吸的江湖’。"
本文首發自"36 氪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