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2 年 5 月,中國遼寧艦航母編隊執行遠海任務,外軍兩個航母編隊同時從東、南兩個方向,頻繁派出艦機跟蹤監視,面對外軍的嚴重挑釁,殲 -15 掛彈起飛。
下面我們就深入聊一下當年發生的這場航母較量中的細節。
至于外軍兩艘航母是誰,當時擁有兩艘航母以上的只有美國、中國、英國、印度,英國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二號艦常見趴窩,當時正在北歐參加 " 寒冷反應 " 聯合演習。印度的第二艘航母維克蘭特號需要到 9 月份才服役,兩者均被排除。
為了監視中國航母動向,日本自衛隊派出 P-1 和 P-3 巡邏機跟隨,之后又出動準航母 " 出云 " 號直升機護衛艦監視,不過當時出云號只進行過 F-35B 垂直起降測試,并未真正配備固定翼艦載機。
與此同時,美國兩棲戰斗群在日本佐世保剛修整,美國 " 里根 " 號航母艦隊在日本橫須賀港修整,而只有 " 林肯 " 號航母恰好就在西太平洋附近,距離中國航母編隊非常近。
所以,與中國航母 " 交鋒 " 兩艘外軍航母之一肯定有 " 林肯 " 號。
中國航母艦隊本次突破第一島鏈,主要目的是演練武統時從東面切斷臺灣的后路,配合西側穿越海峽的中國戰斗機包圍臺灣島,并執行區域拒止任務,防范第三方勢力插手中國統一。
根據氣候來看,4 月 -6 月是臺灣海峽區域季風轉換期,東北季風減弱,西南季風未到,海浪相對較低,且臺風較少,是一年中唯二的最佳武統月份。因此,選擇 5 月初進行這次遠洋實戰化演練,目的是非常明顯的。
等到 5 月 6 日,遼寧艦航母編隊抵達距離臺灣東部最近的位置停留數天,大約只有 280 公里,處于臺灣陸基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射程之外,殲 -15 從這里起飛的話,10 分鐘內就能抵達臺灣東岸,這里演練的很明顯是 " 防區外打擊 " 科目。
與此同時,解放軍空軍派出 18 架軍機進入臺灣西南空域進行演練,其中轟 -6 轟炸機在東南方向繞著臺灣飛行,與東北方向的遼寧號航母相呼應,形成??毡ε_夾擊態勢。
在這幾天中,日本監視到,遼寧號艦載戰斗機和直升機共起降 300 多次,這在當時刷新了我艦載機出動波次記錄,其中多次是在黃昏時段 7 點鐘起飛,到日落后進行夜間降落演練。
在這幾天里,美國航母變的非常忙碌,根據美國官方發布的照片,林肯號航母頻繁起飛艦載機,在 5 月 5 日白天有海軍陸戰隊第 314 戰斗機攻擊中隊(VMFA)" 黑騎士 " 的 F-35C 戰斗機起飛,5 日夜間有第 133 電子攻擊中隊(VAQ)" 奇才 " 的 EA-18G 咆哮者電子戰機起飛。
美國 " 里根 " 號航母在 5 月 8 日從橫須賀出港南下,與林肯號形成兩面夾擊,包夾中國遼寧號航母編隊。也就是央視報道中所說:外軍兩個航母編隊同時向東、南兩個方向,頻繁派出艦機跟蹤監視。
我推測,正是在這期間,中美雙方發生了激烈的對抗,美軍至少派出了 F-35C 和 EA-18G 電子戰機對遼寧號近距離騷擾監視。
由于中國沒有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在海平面曲面下,雷達探測距離短,不能及時發現逼近的外軍機,只能依靠預警直升機頻繁起飛進行預警。
美軍一共派出 4 架戰斗機接近遼寧艦編隊,我軍判斷其可能對編隊實施模擬打擊,眼看即將突破我航母的起飛線。
面對這種嚴峻的情況,4 架殲 -15 迅速掛彈起飛,執行驅離任務,根據央視畫面,殲 -15 沒有掛電子吊艙,只攜帶了兩枚 PL-12 中程空空導彈和兩枚 PL-8 格斗彈。
當然,雙方戰斗機互射導彈的事情不可能發生,那么較量勝負的方法只有一個:狗斗。
雙方互相咬尾,從高度 8000 米一直纏斗至 2000 米,最終成功驅離外軍機。由此可見,殲 -15 在面對 F-35C 和 F/A-18 時是完全不虛的。
當然,驅離外軍機的手段不是只有殲 -15。如果殲 -15 在近距離格斗中沒能完成驅離任務,那么航母周圍還有 5 艘驅逐艦,共 352 枚各型號垂發導彈,比火力也完全不虛。
而對美國人來說,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
-END-
▲別忘了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