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職場劇持續爆火后,職場觀察紀錄片也映入觀眾眼簾。近期,一部以知名火鍋品牌為觀察樣本的紀錄片《人生海?!吩?B 站上線。
一間店鋪,百態人生。創作團隊 " 打入 " 火鍋店內部,以持續的紀實觀察為手段,記錄并呈現了員工的工作與生活日常。那些鮮活的餐飲從業者的職業經歷與生存韌性,讓觀眾感到強烈的真實與情感觸動。
職場觀察紀錄片的創作,一方面要讓現實 " 落地 ",讓觀眾看到職場和生活的本來面目。觀眾需要更多不 " 懸浮 " 的現實,不能過度追求 " 爽 " 而失去 " 真 "。同時觀眾也需要更多情緒價值,不能只追求 " 撕破 ",而不去 " 重建 "。而《人生海?!房傮w遵循了紀實美學原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職場觀察視窗,既呈現了這里的復雜性、多元性,讓觀眾 " 咂摸 ",同時又是頗具人文主義的,透過空間的表象而聚焦到人,關注人的情緒、價值、尊嚴,以及人性。
從 " 懸浮 " 到 " 落地 "
紀錄片作為求真的視聽藝術,在處理社會現實題材時往往能發揮獨特的鏡像功能。尤其職場觀察紀錄片在創作上體現出以觀察記錄為核心的創作特色與美學風貌,對行業生態的紛繁變化、職場人生命運沉浮的深描,讓它一定程度上具備了人類學價值,規避了一些職場劇的 " 懸浮 ",更加 " 接地氣 ",真實感體驗強烈。
近幾年,職場觀察紀錄片崛起。不少紀錄片將鏡頭聚焦醫生、教師、警察、消防員等公共職業群體,對其進行重新畫像,展現其工作和生活日常,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促進了社會溝通與理解,彰顯了紀錄片的社會公共價值。
生活不是童話,看透它的荊棘,依然種下玫瑰,才彰顯人之尊嚴與生命之韌性。那也是平凡人最接近英雄的時刻。而紀錄片要做的,便是發現并記錄平凡人的英雄時刻,以真實的名義。
職場人類學的透視
《人生海海》具有職場揭秘性質,通過對一家海底撈門店的扎根觀察記錄,勾勒了一幅生動的 " 職場人類學 " 圖鑒,滿足了觀眾對職場真相的期待。
作品深入海底撈的 " 前臺 " 和 " 后臺 ",系統呈現了這家全國連鎖餐飲企業的管理模式、運轉機制、企業文化、權力結構、行為邏輯。六集影片,每集通過若干關鍵人物,將視點關聯到上述點位。但這不是 " 解碼海底撈 " 的幕后紀錄片,而是把火鍋店作為生命敘事的承載空間,迎納更為多元的職場眾生相,以此引出諸多職業和人生話題,包括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同齡段的生活和愛情觀、壓力疏解與情緒消化、職業信仰與生存韌性、工作之于人的價值……由此,火鍋店里的職場沉浮構成了核心看點,挑起的人生話題則成為觀眾討論點。
" 挑 "" 等 "" 搶 " 等常規紀實手段的使用彰顯了這部 " 職場人類學 " 圖鑒的創作耐心。" 挑 ",即根據每集主題側重,針對性選取主拍對象和記錄場景,通過聚焦職場個體,引出話題,例如第三集記錄在海底撈工作的三對正處于不同感情階段并有著不同相處模式的伴侶,揭示 00 后、80 后、70 后三類群體在尋找工作和生活平衡點中的觀念和方式差異。" 等 ",即融入職場環境,持續跟蹤記錄,等待故事發生,對主人公徐斌在多個場景下情緒變化的捕捉都展現了攝影師的細心與情商;" 搶 ",即在等的基礎上,對一些突發狀況和情節進行了搶拍,例如片中的幾起顧客糾紛問題,展現了餐飲服務業的靈活性、復雜性。
情緒價值的傳遞空間
海底撈是透視現代餐飲服務業的一面棱鏡。相信許多人都認可,在海底撈吃的不僅僅是火鍋,還有情緒價值給予。影片揭示了海底撈是個情緒價值的輸出空間,勾勒了海底撈的情緒價值傳遞圖景。
演唱會大巴接客、生日祝福、變臉、撈面舞、免費美甲,還有時刻保持的微笑……片中,海底撈的許多特色服務在屏幕涌現,這些服務給顧客帶去了吃飯之外的驚喜與收獲,成為海底撈提供情緒價值的基本模式。
不過,影片并沒有給這種 " 海底撈式 " 的情緒價值供給模式予以評判,而是將敘事和情感重心放在為顧客提供情緒價值的海底撈員工身上,去呈現情緒價值提供者的情緒。
有評論說,情緒價值的總量不變,只是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那海底撈員工相對高額的工資,是否以轉移個人的 " 情緒價值 " 為代價?如果把職場比做舞臺,職員情緒飽滿,粉末登場;而一場舞罷,卸下妝容,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后臺的情緒將如何填補?職業信念又靠什么支撐?
" 人生海海 " 一詞取自閩南方言,比喻人生像大海一樣浩瀚深邃、起落浮沉、變幻不定。既然人生充滿未知,每個人都負重前行,索性坦然面對,接納生命中的起伏、甘苦、善惡、貧富。正是這種直面生活的勇氣與韌性,讓影片中的平凡個體有了一種英雄主義氣質。
羅曼 · 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職場上的奮斗者,這些勇敢的普通人,這些認識到生活的苦和難卻依然步履不停的人,都是生活的英雄。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評論下方的一則觀眾留言寫道:" 最近被裁員了,很難過。意外看到《人生海海》這部紀錄片,本來以為職場紀錄片應該會更致郁,沒想到是更治愈。" 王爾德說,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便能逃離生活的痛苦。如今,當我們旁觀別人的生活,何嘗旁觀的不是自己?而這種抽離而出的靜觀,讓我們的情緒在共鳴中得到宣泄、解壓、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