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自主研發 " 小至數字助手 " 上線至今不到一年,采用 " 人工智能 + 審判 " 創新模式,實現了案件材料智能解析和歸納、案件事實思維導圖一鍵生成等功能,這個更懂法官需求的 "AI 助手 ",為法官提升 70% 的工作效能。
以數字化賦能案件審判,這是上海二中院以改革創新提升審判質效的生動剖面。
不只是 " 小至 ",近年來,結合審判實踐,二中院不斷鉆研開發智能系統:2012 年首創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在全市法院系統推廣使用;2019 年,在全國法院中首次使用智能交互庭審系統輔助開庭,獲評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法院改革創新獎 ";2020 年,研發審判監督管理平臺,使長期未結案件數下降 62.9%,案件平均審理天數縮短 3.4 天……
今天(1 日),恰逢上海二中院建院 30 周年紀念日。記者獲悉,該院迄今有 7 件案例入選最高院指導性案例,63 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公報》,56 件入選人民法院案例庫,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法院前列。
" 從這個意義上說,而立之年的二中院依舊是一家‘新’法院,針對新問題、新需求不斷涌現,數字化及更多改革舉措也將不斷上新,努力回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 相關負責人這樣看。
從 10 兆帶寬到 AI 助手
數字化改革帶來的巨變,讓二中院司法行政裝備處處長吳海崟很是感慨。
30 年前,為更好服務保障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原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 " 撤一建二 ",二中院在齊齊哈爾路 400 號掛牌。彼時,吳海崟初到法院,工作主要是拿著一盒磁盤到各個部門維護電腦。
變化很快來了。1997 年,二中院著手搭建自己的局域網。吳海崟回憶,當時法院內部也有不同意見,不過 " 跟上科技浪潮 " 最終成為共識。盡管院內第一個局域網的帶寬最高只有 10 兆,但這幫助二中院跑了起來。
有了網絡,龐雜的信息充分流轉、共享。在內網上,吳海崟和同事們陸續開發了不少實用小工具,極大方便了法院干警的溝通和信息共享。
為了實現訴訟便民,更多網絡功能主要服務于當事人。十多年間,二中院網站先后實現了網上立案、遠程審理、執行在線、網上信訪等主要訴訟程序網絡全覆蓋。2008 年,首次試行 " 遠程審理 ",在那起知識產權案件中," 遠程審理 " 采取證據雙向演示和全景式視頻系統,讓原被告得以異地參與庭審。
從當年的局域網,到如今每位法官離不開的 "AI 助手 ",吳海崟見證并深度參與了司法領域的信息化改革," 科技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不足,也帶來無限可能 "。
從案多人少到法治共同體
二中院申訴審查及審判監督庭審判團隊負責人、三級高級法官顧文怡則感到了一絲緊迫感。
1995 年,顧文怡大學畢業就加入剛成立不久的二中院," 當時每個業務庭都求賢若渴,火急火燎等我們加入審判一線 "。顧文怡用 " 火線加入 " 描述當時場景," 案多人少 " 的困境躍然眼前。
要破解 " 案多人少 " 的矛盾,依舊要靠刀刃向內的制度性改革。
二中院鼓勵法官多辦案、辦好案,從制度上突破,注重提高辦案質量,有效提升了全院結案率。在立案大廳和官方網站開設 " 中國法官十杰袁月全信箱 " 專欄,當事人或人民群眾對法院判決和法律問題存有疑惑的,可線上線下與袁月全法官聯絡,由她及團隊來釋疑解惑。
實踐證明,這樣的釋疑解惑和普法,提升的是群眾的法律素養,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彼此信任感,從更長時間來看,有助于為法官 " 減負 "。二中院還成立了 " 喬法官工作室 ",組建志愿者團隊打造集訴訟服務、訴調對接、司法服務保障基層治理工作等功能于一體的司法為民實踐體系,設立 4 處基層服務點,提供 " 一站式 " 司法服務。
服務觸角延伸得越廣,得到的助力也就越多。2023 年,在二中院牽頭下,成立了由人民法院、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共同組建的基層治理工作室聯盟,并編寫《司法服務保障基層治理案例手冊》,為基層工作者提供了法治參考書,提升基層工作者的糾紛調處能力,構筑起 " 法治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