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浮出水面。
美國 PE 巨頭 KKR 收購國民汽水大窯飲品有了新進展——據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示,"KKR 公司收購遠景國際有限公司股權案 " 已獲批,審結時間為今年 7 月 4 日。種種細節,遠景國際被指是大窯的關聯公司。
投資界則從北京知名 PE 機構內部證實,其實騰訊對收購大窯也表現出極高的興趣,甚至組建專門的項目組;另外也有幾家外資 PE 機構競爭,但最終還是 KKR 留在了最后的談判桌。
曾以百億估值找融資
投資人:太貴
公示表披露了此次交易概況:
KKR 公司("KKR 公司 " 連同其子公司,合稱 "KKR")通過其新設特殊目的公司 Dynamo 亞洲控股 II 私人有限公司間接收購遠景國際有限公司(Vista International Inc.)85% 的股權。
遠景國際于 2024 年在開曼群島成立,最終控制人為自然人,主要業務為在中國境內主要從事飲料業務,2024 年在中國境內碳酸飲料市場占比為 5-10%。
按照時間線,雙方應該從 2024 年中開始接觸收購事宜。
那個時間點,消費投資在經歷了冰點后有回暖跡象,全球范圍內的消費并購更是風起云涌——那一年,L Catterton 投了唯怡飲料,潮牌 Supreme、Champion 決定賣身,日本肯德基業務、歐舒丹、新秀麗紛紛開啟私有化,引得無數 PE 豪門摩拳擦掌,下場抄底。
同期悄然進行的大窯收購,則是美元 PE 在中國消費領域時隔多年的一次重要出手。
在此之前,大窯曾與創投圈有幾次 " 親密接觸 " ——
大約 2023 年,投資界頻繁聽到消費投資人聊起大窯汽水。彼時市場上傳言 VC 想投,但很難進去。為此多位消費投資人曾對投資界澄清——" 大窯一直有融資動作,但叫價太高,難以下手。"
按照投資人的說法,當時大窯以 "20 多億的收入 ",喊出了約 100 億的估值。
" 看過,太貴。" 一位消費投資大佬言簡意賅總結了對于大窯那一輪融資的看法。還有多位投資人也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價位過高,并不合理,投資人沒錢賺," 投了大概率要賠錢,市場估值正快速下行。"
當時業內流傳,大窯的利潤有小幾億。不過公司從未正式披露過相關數據。此前也有大窯飲品將被可口可樂收購的消息,一度被投資圈解讀為試圖抬高估值的手段。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未有大窯融資的消息傳來。
但創投圈始終關注著這匹飲料黑馬。不久前,一位業內資深消費 VC 合伙人向投資界提起,發展迅速的大窯飲品,今年的利潤或能達到 15-20 億左右。
上市的消息也時有聽到。今年 1 月,傳聞大窯飲品正籌備最快 2025 下半年在香港上市。對此,大窯回應稱公司以經營發展為主,暫未考慮 IPO 事項,一切以官方信息為準。
如今,收購事項進入最后階段。但一場并購案從發起到真正落地完成,向來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情。
大窯往事
一個國民汽水崛起
大窯汽水是名副其實的 " 老國貨 "。
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紀 80 年代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前身是內蒙古八一飲料廠。1986 年,王慶東收購八一飲料廠,試圖為老廠煥發新機。他經常騎著三輪車沿街叫賣,發現內蒙人吃烤串時缺少一款可以搭配的飲料,于是決心創立自己的飲料品牌。
1990 年底,王慶東完成 " 大窯 " 商標的注冊,大窯汽水開始在內蒙古嶄露頭角。
當時的汽水市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強勢涌入,給國產飲料品牌帶來巨大壓力。大窯只能圍繞內蒙古、東北等地區,拓展餐館、燒烤攤消費場景下的飲料需求,避免與 " 兩樂 " 直接競爭。
廝殺太激烈,大窯不得不苦練內功。此后,大窯研發出 " 嘉賓 " 汽水,融合蜂蜜、濃郁果香與碳酸飲料的獨特風味,成為當地一代人的童年記憶,被親切地稱為 " 青城拉菲 "。
直到 2014 年,大窯汽水開始往全國擴張。為此王慶東喊出要做 " 中國餐飲飲品引領品牌 " 的口號,并先后推動內蒙古、寧夏、陜西等生產基地建設,不斷加速 " 跑馬圈地 " 中,強化供應鏈能力。
2021 是一個關鍵年份。那一年,大窯與廣告公司華與華達成合作,對品牌進行全方位升級,提出 " 大汽水,喝大窯 " 的口號——直到今天仍能在一些電梯、地鐵廣告牌上見到這句話。此后,大窯開始爆紅,并請來吳京代言。
2023 年,大窯提出 " 北商南援 " 計劃,扶持北方優秀經銷商拓展華南市場,加快全國化步伐。官網顯示,大窯旗下的全國經銷商已超千家,百萬家零售終端,遍布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大窯也陸續推出多種口味和包裝的產品,如大窯橙諾、大窯荔愛、大窯冰暢等,目前還推出了生椰植物蛋白飲料、山楂果果復合果汁飲料等,對不同區域推出特色產品,以滿足多元化需求。
曾有投資人分析大窯如何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北冰洋、冰峰等品牌環伺中殺出重圍——其一是產品定價,雖然和競爭對手定價差不多,但大窯的包裝容量更大,更具性價比;其二,它甘愿讓利給終端,渠道利潤更高,自然鋪設的貨物數量就更多。
原本,這樣一個國民品牌也該是 VC/PE 青睞的對象,奈何要價太高了。
而站在今天來看,在健康化、個性化需求崛起的市場環境下,碳酸飲料市場也在急劇下滑,即便可口可樂也不得不面對這個局面。賣身 KKR,對于大窯來說或許是闖開新局面的開始。
消費并購時代
此時此刻,消費并購風起云涌。
最轟動一幕是 PE 圍獵星巴克中國。目前的競購方包括:高瓴、凱雷投資、KKR、信宸資本、春華資本等。最新的消息是,外媒稱大鉦資本也在參與競購,估值或達百億美元。
星巴克入華已有 26 年,自 1999 年在北京國貿開出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起,星巴克在中國開出了 7700 家門店。從 2024 年年底開始,面對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星巴克開始為中國業務探尋新的出路。
消費江湖明顯熱鬧了起來。
2025 開年,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賣身傳言落定——德弘資本以約 130 億港元的價格,從阿里手中將其買走,浮沉之中大潤發迎來易主。
從年初開始,不少消費基金就透露,他們正在幫助被投企業尋找兼并收購的機會," 很多消費類項目資產價格便宜,手中有大量現金儲備的買方,有能力在此時抄底。"
潮起潮落間,不少大家熟悉的品牌被擺上貨架——
今年 1 月,紅杉中國以 11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 80 億元)的估值收購 Marshall 馬歇爾的多數股權,轟動一時。
很快,意大利高端運動鞋、服裝和配飾品牌 Golden Goose Group S.p.A(黃金鵝 "Golden Goose")宣布,獲得來自 Blue Pool Capital(藍池資本)約 12% 的戰略股權投資。
還有方源資本聯合 Unison Capital 收購珠寶品牌 Tasaki,博裕資本收購高端百貨商場 SKP ……
正如一家消費 VC 合伙人感慨,消費行業迎來并購整合的新時代。" 消費類企業往往擁有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并購交易達成相對容易。"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暗合那句話——堅信中國消費市場永遠 " 坡長雪厚 "。中國是擁有最大人口基數的統一大市場,最大的消費投資機會一定在中國。
依然是那個樸素的道理——消費永不過時。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楊繼云,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7/552472.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號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