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仙大叔
餐觀局出品
01
五一假期,江湖人稱黃老邪的黃耕拍了一條炸圈的視頻。
呼吁餐飲同行硬剛 " 群眾點評 "。
圈外人不知道,黃耕在餐飲圈是一個重量級的前輩老炮兒,還是黃記煌創始人、百勝中國餐飲事業部首席顧問。
餐飲大佬突然硬剛點評,還吐槽外賣,那肯定得因為點啥?
這事起因是黃耕徒弟周楊在成都開一家叫 " 懂食匯 " 的自助火鍋,78 元一位,正宗成都火鍋,性價比嘎嘎高,秒變成都餐飲圈網紅。
結果,口味不錯、價格不貴、食材挺好,哪兒哪兒都沒啥毛病的一個初創品牌," 群眾點評 " 上 6 家門店最高得分 3.8,最低得分 3.3。
這接近 20% 的差評率,誰是老板都得直接炸毛了!
作為師傅,又是圈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怪不得黃耕路見不平一聲吼啊。
任何一個餐飲老板接受顧客批評和吐槽,是天經地義的事。畢竟靠手藝伺候人的錢肯定不好掙。
關鍵的關鍵," 他得是顧客 "。一個從店門前過路的人即沒有落座吃飯,也沒有進店體驗,就拿一個大喇叭沖著顧客們說,誰對 " 懂食匯 " 有意見來我這里登記,我負責替大家廣播。
這種行為用北京大爺的話來說,欠抽。
周楊和點評的架,就是這樣茬起來的:" 未經授權即上架——踐踏選擇權,你沒申請,它卻自動上架。這不是服務,是一場信息綁架。這幫人以技術為名,把商戶當數據、當資源,擅自收編。原罪就是不尊重你是一個有主權的經營者。"
干餐飲的都知道,點評分想在 4.5 以上,不花錢不可能,而且是絕對不可能。這場架的根源就是 " 懂食匯 " 不想花錢出人搞分,平臺掙又得靠流量掙這份錢。
這就有點像當年網紅煎餅 " 黃太吉 ",憑借一己之力硬剛整個平臺生態,贏則稱王稱霸,輸則一敗涂地。
可惜最后還是輸了。
但今時不同往日,這把黃耕和 " 懂食匯 " 好像剛錯人了。
02
前天,餐飲大 v 比爾蓋南跑到了 " 懂食匯 " 差評最多的牛市口店拍了一條視頻,想搞清楚鬧得沸沸揚揚的點評事件。
店長告訴南哥,這家評分低的原因是因為沒給平臺花錢,讓很多沒來過的網友誤認為各種差差差,產生了不好影響。
結果,這條被南哥認為全網最新鮮的視頻,今天竟然看不到了 ... ...
神秘力量果然強大。
難道是他在視頻最后說的那句話?" 以前不管去哪,只要打開點評安排吃喝玩樂,基本不踩雷,為什么這次會出現爭議呢?"
不是,南哥,這句話直接暴露你的年齡了!
現在的 95 后或 00 后,還有幾個人用點評啊?人家小晚都說了,1000 多萬日活用戶,還不到抖音 2%,小紅書的 1/6。
要不是這次 " 懂食匯 " 評分的事兒弄得沸沸揚揚,我才特意下了一個 " 群眾點評 "app,最近幾年所有跟吃喝玩樂有關的內容,基本都是通過各個短視頻平臺搜。
我身邊的幾個 00 后小同事,要是看誰搜東西還用度娘、點評等傳統工具,強迫癥立刻就犯了。還得回頭送你一句,老登!
所說黃耕老師剛錯了人了,年輕人都不玩平臺,您還把當回事,使錯勁兒了。
" 懂食匯 " 老板,您聽我一句勸,真沒必要把分看得那么重。南城香汪總不是說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把短視頻拍好,換個平臺,一樣網上獲客,干嘛非得一個樹上吊著。
03
黃耕老師在視頻里呼吁各位食客,從家里和公司走出來,用腳步丈量美食。
這我得替食客們說幾句話,真不是他們懶,也不是他們不想享用美食,點外賣實屬無奈。
先說價格,很多餐廳外賣比到店吃還便宜。比如我們家門口的京某居,店里吃一只烤鴨 188,外賣送到家 173。
一摸一樣的東西,非得多花 15 塊,那是大冤種才干的事。
想讓食客們去餐廳里感受美食,您得先搞個價格公平才行。
再說說預制菜這事,很多夫妻老婆店甚至連鎖品牌,用預制菜比例相當高。我不是說預制菜不好,正規工廠出來的預制菜,食品安全肯定比路邊攤有保障。
畢竟日本、美國他們都吃了幾十年的預制菜,也沒變異。
但都是吃預制菜,干嘛非得去店里用腳步丈量它是不是預制菜呢?唯一就是裝盤子和裝餐盒,真沒啥區別。那還不如踏踏實實在床上看個電影吃呢。
還有這樣一群人,真不想吃外賣。就像朱芳雨,成年人下班后的快樂必須去喝小酒吃美食,關鍵是全國就一個打籃球的朱芳雨。
大部分打工人睜開眼睛就得出門給老婆孩子掙生活費和各種貸款,到了公司還得給老板當牛馬,中午剛要出去吃口飯,得先膽戰心驚的看老板在干啥,點口外賣能吃上,說明今天出門看黃歷了。
問問這些人魚香肉絲有幾種味覺,他們要是能說出來后三種,算我沒說。
當然,黃耕老師說的沒錯,很多人就是懶,才拼命的點外賣。
但外賣沒錯,錯的是懶人。
04
用本山大叔的話說,你到哪,哪就大環境不好,你是影響大環境的人啊?
很多餐飲老板把生意不好怪罪各種平臺團購和評分,還有人怪外賣抽傭太高。
從改革開放后第一家私營餐廳 " 悅賓飯館 " 開始,到 2010 年左右各種團購出現,這中間開飯店的人數不勝數。
有很多人說,那個時代是餐飲最好的時代,只要搭棚子,放幾張桌子,做出的飯菜能讓人咽下去,別管什么味都能掙錢。
二三十年后,為什么只走出來海底撈、西貝、呷哺等為數不多餐飲品牌,絕大部分都死在更迭中。
那個時期沒有團購,更沒有外賣,更沒有供大于求的市場。
當年京東和淘寶二分電商天下時,誰能想到殺出個拼多多,硬是玩成了三國鼎立。
茶飲市場沒人看到希望和未來時,霸王茶姬給所有餐飲人又上了一課。
去年所謂大環境不好時,薩莉亞凈利潤活生生增加 50% 以上,營收增加 30%。把某個餐飲大佬氣的說,薩莉亞是個例,不能代表中國餐飲。
米村拌飯 1800 多家門店,保本或不賺錢的門店不到 5%,這數據讓很多老板羨慕的壓根癢癢。
餐飲行業行不行,餐飲老板賺不賺錢,跟外賣沒關系,跟團購沒關系,跟評分更沒關系,關鍵是有沒有做正確的持續創新更迭。
20 年前一盤醋溜白菜能賺 20 塊錢,毛利能做到百分之三百。現在還用當年高毛利思維開餐廳,你是真不知道沾上毛能成猴的 00 后們有多聰明。
現在開始,95 后和 00 后將會絕對成為多數餐飲老板面對面的顧客,這幫年輕人不好糊弄。還要把各種情緒拉滿,差一點都不行。
必須多從性價比、服務、品質、顧客體驗去找找自身原因,這比天天抱怨大環境不好管用。
* 轉發或引用須表明來源于餐觀局,否則將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