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聽筒 Tech,作者 | 陳珂,編輯 | 饒言
在一二線城市打得熱火朝天的即時零售,在廣袤的下沉市場,一片寂靜。
一位全國百強縣的 00 后強哥,甚至不知道即時零售為何物," 沒聽過,也沒用過。平時很少用線上平臺,頂多點點外賣。"
另一位坐標北京、最近回下沉市場老家休假的 95 后靜靜,甚至發現," 大家對即時零售的感知基本為‘ 0 ’。城市里,‘瘋狂星期六’打得火熱,朋友們都在蹲點搶‘ 0 元購’,但在縣城,甚至無人關注。"
一邊是大廠豪擲數百億、壓上一年利潤搶地盤,將即時零售升級為下一個零售的主戰場,一邊卻是,在更多的縣域城市,生活的節奏并沒有因為大廠的主動出擊和征伐而發生顯著的改變。
實際上,在諸多下沉市場,消費者并不會因為 " 著急 "、" 省事 " 而去平臺下單,尤其在生鮮、餐飲方面,他們仍然堅持 " 偏愛線下 "、" 按需購買 "、" 性價比為先 ",這也是典型的下沉市場消費標簽。
甚至,在一些更偏遠的縣城和鄉鎮,鑒于消費習慣和當地經濟和生態環境,直到現在,平臺和品牌商家根本連攻都攻不進去。
盡管諸多分析認為,縣域市場是即時零售的 " 未來戰場 ",但公開的資料亦顯示,截至 2022 年底,全國 1866 個縣占國土面積 90%、人口 52.5%,但即時零售滲透率遠低于一線城市。
這一差距揭示了即時零售下沉的困境:平臺可以快速覆蓋縣城,但卻難以真正滲透縣域消費生態。而某種程度上,巨頭押注的這一零售主戰場,只有扎根更有深度和廣度的真實市場需求,才能不算淪為 " 空中樓閣 "。
在縣城,無人在意"0 元購"
" 熱鬧是城里的,我們什么也沒有。"
對于 7 月份兩次外賣大戰的 " 瘋狂星期六 ",靜靜的感受分外明顯。
這兩周,在北京工作的靜靜,回縣城老家休假,相比朋友圈瘋狂討論 " 滿 25 減 21"" 滿 25 減 20""0 元購 ",靜靜甚至感慨," 完全不知道有這種‘免費的雞蛋要領’。身邊的人都不知道有這種力度的促銷活動。"
在朋友圈 " 薅羊毛 " 的情緒帶動下,靜靜打開了自己的平臺,發現 " 薅羊毛很難 "。比如在美團,僅有古茗、蜜雪冰城茶飲,及 3 家餐飲店提供配送。在餓了么,最近的配送顯示的是 20km 之外的一家蛋糕店,其次是一家鮮花生活館。
日常在縣城生活的 00 后強哥,亦表示," 沒參加過‘ 0 元購’,也很少在傳統電商平臺以外的平臺網購。" 強哥還表示," 甚至,日常都沒怎么聽說過即時零售。"
強哥表示,自己平常 " 非必要不點外賣 ",一是因為 " 不好吃,總感覺沒‘鍋氣’,吃起來差點意思 "。二是因為日常時間并沒有卡的太嚴," 工作就在家附近,上下班可以在父母家吃飯。"
強哥自稱 " 美食愛好者 ",業余愛好之一便是工作之余到處 " 打卡美食 "。但強哥強調,他和朋友們打卡美食,基本是去線下," 當地有很多小吃,店鋪十分火爆,老板連線下都招呼不完,也沒時間顧及線上,不去線下,根本吃不到。"
更不必提,生鮮、鮮花、酒水甚至藥品,在強哥看來," 我連外賣都不點,更不用提這些配送費更高的品類。"
實際上,另據靜靜觀察,城鄉,在對待和使用即時零售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比如,平時在北京工作的靜靜,由于工作繁忙、城市區域面積較大,日常采買(尤其是生鮮、糧油和日化)使用率最高的線上平臺," 最早,我使用美團閃購、盒馬、山姆;今年,在京東和餓了么都陸續加大補貼力度并拓展品類之后,我也將秒送和淘寶閃送,成為日常。"
不過,在縣城,很少有人在線上消費這些生活日常。
比如,縣城消費更注重 " 價格最優 " 和 " 人情消費 "," 買鮮花,直接打個電話給店鋪老板,約定好時間自取 "、" 買藥,就去醫院或者自己信任的藥房 "。
至于酒水," 便宜的大家會在超市購買,稍微貴點的,更多的是去自己信賴、且常年光顧的煙酒專賣店。"
至于即時零售包含的更常規的 " 買菜 " 業務,在縣城,更多人堅持的是 " 去線下 "。
實際上,在強哥看來," 菜新不新鮮,足不足量,只有肉眼才能檢驗的唯一標準。平臺的菜新鮮度先不說,配送費在我看來就不能接受。畢竟,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騎個電瓶車直接去菜市場買,省事又省錢,為什么一定要用平臺?"
甚至,在強哥還看來,買菜這一行為,在縣城,不僅是一個生活采購行為,還是一種社交日常," 和商販常來常往,都是朋友,有時候買買菜,聊聊天,非常日常。至少,在我看來,不讓我父母去線下買菜,他們肯定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
即時零售難入縣城
靜靜和強哥對即時零售的 " 無感 ",背后在于多數鄉鎮的即時零售,在需求和供給端,仍停留在 " 荒漠 " 地帶。
通常,即時零售根據運營主體和模式差異,可分為幾種主要形式,以美團(美團閃購)、京東(秒送)、餓了么(淘寶閃送)為代表平臺型即時零售,由平臺整合線下商超、便利店等實體零售資源,通過騎手配送,平臺負責流量、技術和運力,商家負責貨品。
還有以平臺自建倉儲、采購商品并,主打 " 前置倉 " 或 " 門店即倉庫 " 的自營型即時零售,代表是叮咚買菜、盒馬鮮生和樸樸超市。
此外,還有諸如永輝、大潤發、沃爾瑪等大型商超 O2O 即時零售,傳統商超自主開發線上渠道,通過自營或第三方配送實現即時送達;以及此前大火的社區團購,強調 " 今日下單次日達或半日達 ";還有一些垂類平臺,如叮當快藥等。
然而,以上幾種即時零售模式,除了部分地區的社區團購,其他幾種形式盡管在城市風生水起,但在縣城,卻步履艱難。
比如,一位曾計劃還鄉創業、頭部外賣公司員工林巖,這樣告訴《聽筒 Tech(ID:tingtongtech)》," 前幾年,社區團購大火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想在下沉市場躍躍欲試。"
但林巖直言,經考察發現,如做自營模式,需重資產投入,區域擴張成本高,中小商家沒這個能力;做垂類平臺,錯過時期不說,且即便成熟的平臺,品類單一,復購率依賴場景,在縣城轉化率遠不及線下。更重要的是,諸多縣城面臨商業網點分布不均,多數鄉鎮在需求和供給端,存在巨大的空白。
在縣城,區域性大型商超穩穩霸占零售市場,部分公司也在做線上化的嘗試,但于普通商戶而言,除了做第三方技術服務,基本沒有闖入的機會可言。于是,在下沉市場的即時零售,只剩下依賴美團和餓了么的 " 平臺模式 "。
但事實上,一些縣城的商家,尤其是餐飲企業,對平臺的熱情并沒有想象中的熱情高漲。
一家縣城餐飲店鋪老板小敏告訴《聽筒 Tech》," 我們沒入駐任何線上平臺。曾經也考慮過,但主要是線下生意太忙,沒多余精力做線上。而且,線上利潤有限,沒有太多增量。平臺也會抽傭,整體來看,還不如好好做線下,畢竟,在縣城,除了部分年輕人,真的很少有人吃外賣。"
為了快速拓店,在縣城,一些新式茶飲和連鎖快餐加盟商,成為平臺的主力軍。一家新式茶飲店鋪工作人員告訴《聽筒 Tech》," 上周六(7 月 12 日)我們也參加了‘ 0 元購’活動,是平臺要求的,但我們沒有上架餓了么,因為平臺使用率在當地頻次不高。"
實際上,嚴重依賴商家庫存管理,配送時效又受第三方運力限制,是商戶不積極擁抱即時零售的原因。在小敏看來," 尤其對餐飲行業中小商家來說,供應鏈和線上化運營能力并不成熟。"
甚至,小敏認為,這也是諸多商戶沒有平臺化的主要因素。
不過,小敏也坦言,如果說即時零售成大勢所趨,首當其沖的目前應該選擇的還是 " 美團 ",畢竟,美團在小敏的所在地布局了騎手隊伍,也有針對商家的一些政策活動。
在更多的一些區域性零售商超看來,即時零售在縣城還需要市場培育。一位縣城商超管理層表示," 現在客戶消費依然主打到店和線下,且獨立商超的線上化是個巨大的投入,成本和效益仍需要觀望。"
誠然,即便即時零售于縣城很 " 陌生 ",但也對縣城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部分社區團購平臺升級為 " 即時團購 ",聚焦生鮮和快消,通過前置倉縮短時效,經由社區團長集單,從本地倉配發貨,完成 " 今日下單次日達 ",在一些縣城風靡。
但在林巖看來," 整體來說,縣城即時零售仍然是荒漠地帶,即便巨頭在城市的戰役打得不可開交,但縣城,至少目前來說,還不是熱土。"
即時零售需要縣城嗎?
誠然,盡管縣城即時零售不好啃,但這也是巨頭不可能放棄的江山。
即時零售是否需要縣城,也成為巨頭們思考的問題。在下沉市場征伐多年的美團,基于即時零售在部分縣域城市的增長表現,曾給出過明確答案。
早在 2024 年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美團的管理層就強調了會重點關注縣域經濟,他們提到," 縣域經濟當前非常活躍,當地市場的年輕人需求旺盛。我們希望到店酒旅在這些市場有更多增長,這也是我們在低線市場的目標之一 "。
在當時的電話會議中,王興還表示,美團閃購業務下沉市場的增長持續好于整體市場。
所以,在 2025 年初,多家媒體報道稱,有美團內部員工透露,2025 年年初定的目標計劃,便是四個 "All in",分別是海外市場、下沉市場、無人機、AI。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對手挑起如今這場 " 大戰 ",下沉市場在今年大概率會是美團的下一個重點。
但一個問題是,即時零售在下沉市場的增長,也存在明顯的特性。
比如,此前,美團曾公布數據,2024 年 1-8 月,縣域即時零售訂單量同比增長高達 54%,便利店閃電倉在縣域市場開出 1866 家。不過,美團并沒有公布即時零售在具體縣域市場的分布和細節。
在林巖看來," 原則上,增長較好的區域,應該是偏二三線、本身經濟基礎和線上消費習慣比較好的區域,而這些區域,放眼全國縣城,占比并不算多。"
再比如,數據還顯示,2025 年春節期間,縣域地方菜、火鍋、奶茶咖啡消費活躍,相關品類外賣、團購量同比實現 2 倍以上增長。茶飲類品牌增長迅速,瑞幸、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在交易額 TOP10 團購品牌中獨占四席。
但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增長是有 " 有效期 " 的。比如,在春節期間,諸多習慣線上消費的年輕人返鄉,帶動相關即時零售品類的增長。
實際上,一旦年輕人 " 進城 ",消費畫像就發生遷移。那些常年駐守縣城的消費者,他們仍沒有養成 " 想要即見到 "、"30 分鐘萬物達 " 的消費習慣,他們的線上消費,更多依然是在拼多多、淘寶,甚至抖音不同平臺中,反復比價,使用傳統快遞下單。
一家茶飲公司負責人也曾告訴《聽筒 Tech》,茶咖在縣城排起長龍,外賣爆單,最近兩年,都發生在春節期間," 春節一過,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實際上,上述茶飲公司負責人還曾不斷向身邊朋友普及," 在縣城,盡量少干加盟商生意,也不要單純想靠線上就能打造爆品,還是要琢磨自己的供應鏈,靠品質和性價比爭取市場。"
當然,于平臺而言,下沉市場是個巨大的待墾之地,尤其是于即時零售而言,盡管電商發展已經的十余年,但在廣袤的下沉市場,依然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但在消費者靜靜和強哥看來," 至少,目前來說,即使零售在縣城,感受不到諸如城市那樣濃烈的氛圍。"
強哥坦言," 在消費端,即時零售的及時履約能力,勢必伴隨高溢價,這并不是優勢;而在供給端,諸多縣城中小商戶毫無供應鏈和倉管系統可言,在備貨、庫存,都存在資金和管理的壓力。"
實際上,在林巖看來,不解決這些弊端,即時零售想 " 下縣城 ",僅僅是巨頭的幻想," 至少,首先,你要讓縣城知道這個東西;然后,使用的過程中,在享受履約的同時接受溢價空間,但這目前并不符合廣大縣城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
林巖還指出,為什么生鮮品類的社區團購在一些縣城繁榮,主要在于平臺基于縣城天然的農業供應鏈優勢,利用互聯網 " 上行 ",減少中間商賺差價," 只要價格為王,隔日提,縣城亦能接受。"
但在即時零售領域更廣的生態里,本身并不具備上述優勢。尤其是,當前部分平臺為了助推即時零售的聲量,餐飲之外,在家電、酒水等品類祭出的是大額補貼。
" 有的甚至比全網最低價還便宜,但補貼終有終局,持續霸占縣城的,仍是擁有極致性價比的產物,而非僅僅是時效和履約。" 林巖認為。
(文中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