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道總有理
最近一段時間,杭州有則報道調查顯示,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小店里,95 后、00 后的店主占比越來越高。無獨有偶,中國青年報社一項調查顯示,58.7% 的受訪青年認為開小店更加靈活自由,49.7% 的受訪青年覺得這是不錯的創業選擇。
環顧街頭巷尾,年輕的面孔赫然撐起了一副創業版圖:奶茶店、服裝店、美容店、面館、燒烤攤……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相比于前兩年,年輕人守著脫不下的 " 長衫 " 自怨自艾,一大部分年輕人已經轉變了思想。
尤其開一家成本投入不算高的小店,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就業目標。官方一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達 1.24 億戶,為將近 3 億人的就業托底,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甚至是這屆年輕人創業夢想的起步程序。
調查顯示,46.0% 的受訪青年把開小店是維持生計的一種方式,但同時有 44.5% 的受訪青年覺得開小店可以享受生活、自給自足,43.8% 的受訪青年表示給自己 " 工作 " 更有動力,哪怕可能面臨的風險、壓力絲毫不亞于傳統職場。
我以為零成本,就能實現 " 躺賺 "
陳曦|98 年 美甲店店主 Add. 三線城市郊區
春節之后,陳曦自己的美甲小店正式開張。在此之前,她已經在市中心的美業機構中做了一年的學徒。美甲、美睫、美容……并稱當代女性開店 " 三巨頭 ",而陳曦選擇開美甲店的原因很簡單:投入低、人氣高。
調查顯示,有 35.8% 消費者每年做 4~6 次美甲,22.7% 消費者做 7~9 次,中國美甲消費者次均消費金額中,有超六成的美甲消費者的消費金額集中在 60-120 元。同時,對比成本結構高的餐飲、服裝等行業,美業的成本壓力大部分來自房租與人員工資。
有意思的是,這兩者對于陳曦而言都可以忽略不計。
房租方面:陳曦沒有按部就班地找店鋪、談租金、研究選址,而是直接在家里騰出一間空屋子充當美甲工作室,她所在的單元樓正巧在小區入口處,顯眼方便,地點好找,社區型住宅自帶地上停車場,連停車的問題也一并解決了。
在家里開美業店的不止陳曦一人。
當前," 家庭美業店 " 成為年輕人開店的主流模式。" 加盟星 " 顯示,與傳統美業店相比,美業家庭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投入低,在前者的固定成本中,場地租金占比通常超過 35%,而家庭店通過社區住宅改造,租金成本可降低 60%。
人員方面,傳統門店需配置 5-8 名員工,每月人力成本約 3 萬左右;家庭店采用 "1+X" 模式(1 名主理人 + 靈活用工),人力支出可控制在 1.2 萬元以內乃至更低。數據顯示,目前家庭美容服務市場規模年增速超過 25%。
陳曦的小店映射了大多數家庭美業店。
自己是主要勞動力,另外在同小區聯系到一個 00 后兼職,主要負責外出化妝,除了美甲之外,陳曦還做起了上門化妝的生意,一次兩百,她負責聯系顧客,兼職小妹負責自帶化妝箱上門,收入兩個人平分。
她算了一筆賬,光在化妝業務上,她就完成了 0 成本凈賺 100 元 / 次。
0 成本是陳曦初次開店的主要追求,這一目標甚至超越了盈利。盤點陳曦開店的總成本:美甲桌、UV/LED 光療燈、打磨機……一系列設備是收購了朋友的二手;店名與 LOGO 是與熟人一起設計的;基礎耗材在國內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下,是最容易解決的一個環節。
而 0 成本對應的是陳曦心中的高利潤。
據悉,一度比一線城市房價還貴的美甲利潤率相當可觀,大約在 90% 左右。
家庭店的模式讓陳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商業邏輯:其一,周圍社區環繞,獲客效率倍增;其二,服務場景延伸,可以利用午休美容、夜間護膚等碎片化時段,契合當代年輕人的時間管理需求;其三,熟人經濟,降低信任成本。
陳曦是名美術老師,在她的構想里,她可以一邊上午上班,下午接顧客,一下午的時間足夠在主業之余,小撈一筆副業收入。然而,現實的冷水來得比她預想中要快,開店不久,陳曦就發現遍地都是美甲店。
企查查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有超 149 萬家美甲相關企業,超六成美甲相關企業成立于近三年。同時,穿戴甲、十分鐘美甲也開始擠壓傳統美甲店的生存,其中,穿戴甲在效率、價格上對美甲店造成 " 降維打擊 "。
電商平臺上,有 10 元 3 盒的穿戴甲銷量高達 100 萬 +,專賣穿戴甲的實體門店也開到了線下商場里,比起枯坐一兩個小時,穿戴甲五分鐘就能走人。六月以后,陳曦零零散散接到的顧客越來越少,迄今最大的一筆還是兒童節接到的三個兒童妝造。
她嘗試過線上引流,美團、抖音雙管齊下,當前,年輕人的小店越來越重視線上營銷渠道的建設和利用,約 60% 的小店嘗試過線上營銷,但這樣一來,她 0 成本開店的夢想就要徹底被擊碎了。
思考良久,陳曦決定去拼多多上賣穿戴甲,一個店不行,就把另外一個也開起來。
縣城手機店:死亡是唯一歸宿
王海|96 年 手機店店主 Add. 北方縣城
高考期間,王海在當地幾個考點來回發了四天宣傳頁,本想著考完試狠狠撈一把,然而,直到七月中旬,王海的手機店都沒迎來他所盼望的高考大軍。王海雖然年紀不大,但在 2015 年就做起了手機維修工。
2015 年前后,堪稱線下手機店的黃金時代。
" 那時候賺錢簡直太容易了,一臺金立賺 400 塊,賣一臺 vivo 或 OPPO 賺 300 塊,一天賣幾臺手機就夠本了,還能兼職賣卡,一張電信卡的能賺 150 塊錢。" 王海追憶往昔,語氣中的懷念還是蓋過了失落。
據悉,2010 年以后,手機廠商在線下市場激烈競爭,甚至會有人給開店者交房租、裝修。沒吃到這一口 " 時代紅利 " 的王海偶爾會痛恨自己生得太晚。而當前,線下手機店要面臨的困境幾乎快要把生路堵死。
王海的手機店銷量低、宣傳打不開、所在位置區域性太大,又是手機一條街,這兩年,同行陸陸續續關店的關店、轉讓的轉讓,他還不到三十歲,都快混成街上的元老了。四月份,王海算了一下店內當月凈利潤:1816.42 元。
還行,至少不是負數,因為他已經見過好幾次負數了。
王海的店面不大不小,80 平,倉庫與別人共用,由于當初開店時胸懷大志,選址選在了整個縣城的 "CBD" 位置,然而,一月近萬的房租很快成了他無法承擔的痛苦。為了讓生意好起來,王海 " 無所不用其極 "。
他想過起號引流,個人抖音賬號上經常發一些科技測評視頻;想過增加服務項目,店門口經常立著一個易拉寶,上面寫著免費貼膜、幫繳話費、免費裝軟件、送贈品、幫忙導資料;還玩過價格戰,與街上其他實體店一起比誰更便宜。
但這些招數不僅沒有為店里帶來可觀的增長,反而還加重了自己的內耗。
2025 年以來,王海明顯感覺到線下手機店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隨著國補帶動線上電子產品消費,線下店更拼不過線上。事實上,線下門店也可以用國補,只不過,隨著電商平臺的售后服務體系日漸完善,消費者早已習慣了線上下單。
更多時候,線下門店成了產品體驗中心。
王海也發現了這一點,想嘗試 " 體驗為主、銷售為輔 ",他在網上看到一組數據,2024 年新開設的手機品牌店中,有 78.2% 采用了這種運營模式。但是,這一模式需要更大的門店面積,畢竟小米、華為等主流品牌的直營店已經大到可以充當家長們的遛娃勝地。
而品牌直營模式也是壓垮王海的一根稻草。
這幾年,手機品牌直營店越來越多,此消彼長,零售商大量消失,《2025 年 1-3 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國內市場手機零售店數量同比下降 14.7%,創下近五年來最大降幅,2023 至 2024 年期間,全國手機代理商數量減少了 36.8%。
同時,手機銷售渠道一變革,傳統供應鏈層層盤剝下來,實體店的利潤空間也被壓縮。王海表示,從前代理商給手機店的進貨價格與官方零售店之間還有 15%-20% 的差價空間,現在只剩下不到 8%。
刨去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王海現在除了賣手機,店里上了大量高利潤的小商品:工具箱套裝,電水壺,剃須刀,跳繩,臺燈,鍵盤,洗手機,香氛機,路由器,吹風機,電飯煲,加濕器,空氣炸鍋,體重秤……走過紅利年代,手機店已經成了創業 " 天坑 "。
創業邦調查,2024 年手機零售行業創業項目數量同比下降 63%。
望著曾經繁榮熱鬧的手機一條街,一家又一家消亡,王海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未來。他計劃重拾自己的老本行,做一些手機維修、二手交易、配件銷售等衍生服務,2024 年全國手機維修市場規模約為 830 億元,同比增長 12.3%,成為手機后市場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這樣一來,用不著 80 平的大店,或許還能省點房租。
我的小酒館,全靠客人為愛發電
林陽|98 年 小酒館店主 Add. 三線城市
今年初夏,林陽小酒館外的木香花開了。
這家店是他 2019 年盤下來的,每年風光迥異,第一年,屋頂只有茅草;第二年,種了一片絲瓜;第三年,屋頂的腐木上生出了蘑菇;第四年,蘑菇換成了爬山虎;第五年,林陽種了一些木香,還鋪了霓虹燈。
一直到第六年,霓虹燈壞了,但木香開得還不錯。
開家小酒館,一直是林陽的夢想,也是許多文藝青年的夢想。根據 iiMedia Research 公布的報告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小酒館市場規模達 1487.8 億元,預計 2027 年將突破 1800 億元。
林陽是典型的文藝青年,彈琴畫畫釀酒做菜,樣樣精通。他的酒館前身是一個帶院子的民房,剛租下來的時候,滿院雜草,屋頂漏風,不過勝在房租便宜,他自己做防水修門窗鋪地面,前后折騰了一年多才正式開業。
開業后的營業方式一直很 " 江湖 ":菜單是沒有的,酒是自己釀的,晴天開業,下雨關門,一般有客上門要先預定,林陽會露出一只大花臂切菜掄勺,廚房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菜,做什么菜就上什么菜。
有時候,食材還要客人自帶。
相比于其他店主,林陽這家小酒館似乎只為圓夢,不為賺錢。據悉,開業至今,酒館里陸續接待了 150 多個城市遠道而來的客人,很多人是林陽在網上認識的,隨意打個飛的來這里喝杯酒,倒頭睡一覺,第二天再打道回府。
林陽一直覺得,自己販賣的不是酒,而是故事。
這句略顯俗套的 slogan 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邏輯,當前,年輕人為取悅自己很舍得花錢," 情緒消費 " 也逐漸變成消費市場的風口之一,以至于支撐起一個并不怎么漂亮的玩偶縱橫資本市場。
根據 MobTech《2024 年情緒消費人群洞察報告》,Z 世代消費偏好于自我個性、放松治愈及高性價比的消費需求,已成為當前情緒經濟消費的主力軍。淘寶平臺梳理出體現消費潮流的 "2024 年度十大商品 ",其中超過半數與情緒價值需求相關。
為了充分給客人提供情緒價值,林陽常常身兼數職,不僅要做廚房酒保,外地客人來時,他還要充當免費司機。前段時間,林陽騎電動車帶著一個失戀的女顧客去河邊吹風,瞬間又變成了心理醫生與情感專家。
雖然目標不在賺錢,但林陽清楚地知道,如今遠不是當年 " 大冰的小屋 " 吸引一眾年輕人去朝圣的年代了,經營一家小酒館難上加難,甚至帶火這一賽道的頭部企業也在流血奔跑,比如海倫司從 2023 年到 2025 年 3 月,一共關了 511 家直營店。
如果不打打感情牌,誰也不知道下一個晴天,還會不會有人上門。
林陽算是幸運的,他的酒館儼然變成一部分年輕人逃避生活后,談天說地的烏托邦。這幾年,他還會陸續收到各地顧客為酒館寄來的東西,有時候是自家曬的茶,有時候是當地特產的酒,520 那天,有客人給林陽送了一口鍋。
至于賺錢,那都是夢醒以后的事了。" 誰為賺錢來開店啊!" 林陽如是說。
后記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小店經濟 " 正成為年輕人實現創業夢想的重要載體。然而,撕開溫情表象,刺破創業幻覺,方寸小店,何以安放宏大人生?時至今日,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或許,小店的價值與成功無關,更多時候,它提供了一種 " 可控的理想主義 ",年輕人可以在這里用自己的方式定義人生:這家不行,就換下一家,或者,成功面前,夢想更重要。總而言之,小店構建的價值網絡,正在重塑一代年輕人的生存邏輯。